先看《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诗题。“精舍”,书斋,学舍,亦指僧、道居处或讲道说法之所。“石壁”,地名。诗人的《游名山志》言“湖三面悉高山,枕水渚山,溪涧凡有五处。南第一谷,今在所谓石壁精舍”。可见石壁精舍在巫湖旁侧南端的山谷中,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从石壁精舍归返湖畔居所时所历情景与感悟。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谢灵运——谢灵运 首四句从石壁的风光写起。本篇的重点是在归舟所历的湖中,所以对石壁只是虚写。主要出以赞叹之笔,夸说石壁精舍所在山中景色迷人,令人欢畅,竟使游子流连忘返了,其风光之美自可想见。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写罗敷之美,不正面描写她的容貌,只写人们看见她时的倾倒之态:挑担子的老人放下担子呆看忘记了行路;年青人忙着整理头巾,希望一博青睐;耕田锄地的壮汉子也都撂下了手中的活计,注目观望,使人觉得罗敷美不胜言,与此是同一种笔墨。至于石壁的具体风光,除了点明早晚气候变化很大之外,实际只有两个字,即“清晖”。 虽只二字,却可使人清晰地感受到冈峦溪涧在阳光照射之下,山光水色交织而成的那种清新明丽的景象,可见作者选词状景的精妙。“憺”,安适,安于,这里有沉迷其中的意思。“游子”,诗人自指,因是出游石壁精舍,故自称游子。“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二句为过渡句,交代由石壁精舍返家。“出谷”,指从石壁精舍所在山谷中出来。“日尚早”非指早晨,而是太阳还很高的意思。“入舟”指放舟进入湖中。“阳已微”,太阳已快落山了。傍晚时的太阳不比中天时节,看似还高,倏忽即落。 再加山路较长,所以出谷时太阳虽高,入湖中时,却已只剩一抹余晖了。写夕阳落山的情景,剀切逼真。“林壑”四句写湖上所见傍晚风光,是本诗的重点,用实笔精细刻画。最能表现诗人写山水笔墨的特点与成就。黄昏时分,大地上的一切逐渐转为黯淡,而最先暗下来的,莫若丛林与壑谷,故云“林壑敛暝色”。“敛”字用得有精神,好像把黑暗收聚拢来。白日落山,天边飘扬的云气接受夕阳返照,染成一片彩霞,故云“云霞收夕霏”。“收”字亦用得妙,好像云霞把夕霏吞噬尽净。“敛”字、“收”字都把自然无生物写得充满活气。 “霏”,飘浮的云气。湖面上荷株丛立,菱角飘荡,在夕阳余照下,花叶交辉,光点闪烁,故云“芰荷迭映蔚”。“芰”,菱角,水生植物。“迭”,交互。“映蔚”,相映生辉。香蒲、稗草,丛生湖畔,在习习晚风中,相互簇拥摇曳,故云“蒲稗相因依”。“蒲”,也叫香蒲,水中植物。“迭映蔚”“相因依”,将大自然写得充满和谐的气息。四句写景不仅刻画入微、逼真传神,而且善于构图。前二句远瞻遥视,写岸山的林壑,天边的彩霞;后二句近观俯察,写水面的荷芰,湖畔的蒲稗,给人一幅富有景深和层次感的立体的画面。经历石壁的愉人清晖,饱览湖中的黄昏美景,体验偃仰于床的归歇惬意,引出末四句的深切感受。 “虑澹”指沉迷于山水之中,思怀恬淡。“物”,身外之物,这里指功名利禄。“自轻”,自然变得无足轻重。此句意谓不会为那些东西焦心系思了。“意惬”,称情适意。人的生活能够惬意,就合于自然之理。意谓不必再有其他追求了。魏晋以来,道家思想盛行,人们往往追求一种适意自得的生活境界,诗人这里也正是以此为高境。“摄生客”,注意保养生命的人。“此道”,指“虑澹”二句所言的道理。诗以告诫人生作结。经过东晋玄言诗长时期的发展,谢灵运虽然突破玄言、走向山水,但还不能尽脱玄言的影响,山水诗中往往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不过这首诗结尾的几句玄言,并非孤立的抽象说教,而是作为山水生活中的一种体会,与前面生动的山水生活描写融为一体,要算是对玄言运用得较好的一例了。《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说明了这时山水诗在艺术追求上的特点,即注意用偶句,讲求每一句的奇妙,感情一定要通过极貌写物也就是描状物象来表现,而词语又必力求新辟。这首诗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
|
来自: DavidCCH > 《李商隱等之诗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