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大帝》 22 五大缺憾

 爱悠悠0421 2019-12-22

《康熙大帝》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从国际、平民、电视、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视角出发,对康熙帝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史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清朝皇帝列传》、《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袁崇焕传》、《古都北京》等32部。主编《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七辑等14部。先后发表明史、清史、满学论文300余篇。

分集介绍:

01伟大时代

当时光穿越了无数的战火与动荡,回到三百346年前的紫禁城,在太和殿那高高的皇帝宝座上,有一个只有八岁,脸上长有不少麻点的少年天子。此时此刻,他是否会想到,自己在这皇帝宝座上一坐便是漫长的六十一年?他是否会想到,他的一生将会历经风雨而名留史书?而在这样的时候,在遥远的西方世界又发生着怎样的巨变?

02生于忧患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巳时(10时左右),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宫里一片喜庆之声,17岁的顺治帝又喜添第三个皇子,这个皇子取名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玄烨的母亲佟氏(即佟佳氏),这年15岁。玄烨出生的那年,清朝迁都北京刚满10年。佟氏居住的景仁宫是东六宫中的一座宫殿,为二进院,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清朝沿袭明朝的习惯,后妃居住的宫室位于紫禁城的北部,中轴线以东有东六宫,以西有西六宫。玄烨成年以后有时也住在景仁宫。这座景仁宫在两百年后又热闹过一次,光绪帝珍嫔(珍妃)的寝宫就在这里,上演了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

03少年天子

公元1661年的正月初七,当整个大清王朝的臣民们,还沉浸在一片过年的喜庆气氛中的时候,曾经的少年天子顺治皇帝,却在24岁这一年的新年,出人意料的突然死去!此时此刻,整个紫禁城清冷肃杀的氛围,却难以掩饰大小臣工们心中的慌乱与不祥的预感,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顺治皇帝怎么就突然死了?

04智擒鳌拜

公元1667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对于十四岁的康熙皇帝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他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了亲政大典,从此开始了此后漫长的皇帝生涯。然而,当等待了六年的康熙终于可以君临天下的时候,他的心头却笼罩着一团难以言说的阴云,顺治皇帝临死前任命的四位辅政大臣,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权臣鳌拜一个人的天下,他也从未把这个少年皇帝放在眼里。那么,年仅十多岁的康熙皇帝,究竟凭借什么竟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铲除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臣鳌拜?这一段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演绎了无数版本的传奇,在真实的历史上它的真相究竟又在哪里?而与此差不多同一时代,远在俄国的少年彼得大帝,也面临着惊人相似的难题,他又将如何完成他的绝地反击,夺回皇权?

05御门听政

当十四岁的康熙皇帝,在1667年举行了盛大的亲政大典,并且在两年后一举铲除了权臣鳌拜的时候,他终于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君临天下。但是,康熙皇帝此后的日子绝非我们想象的快乐无边,等待他的是日后五十多年如一日的艰辛皇帝生涯。或许,所有人都会对这样的描述感到奇怪,一个锦衣玉食的皇帝如何会有艰辛的生活?而对于这个三百多年前的皇帝,他每一天工作和生活的细节,我们更是知之甚少,在那些宏大的文治武功的背后,这位皇帝在宝座上所度过的两万多个忙碌的日日夜夜,却被我们轻易的忽略了。有谁知道康熙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开始上班、几点睡觉?在哪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到几点?他是不是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可以有休假?

06削平三藩

公元1673年,是康熙当皇帝的第十二个年头,这一年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一定是永生难忘的日子。就在康熙虚岁20岁的这一年,以吴三桂为首的南方三个藩王,发动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历时8年的大叛乱。而在康熙皇帝所经历的这一次难忘的生死考验中,他的对手是62岁,征战无数、老谋深算的吴三桂。更何况这一段时间又接连发生了京师大地震、太和殿大火,以及康熙皇后的突然崩逝,这一连串的天灾人祸,让年轻的康熙皇帝经历了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光。那么,是什么让康熙皇帝在如此逆境中奋起,又是什么让年轻的康熙在绝望中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历时8年,最终战胜了来势汹汹的吴三桂?在康熙皇帝所经历的这一次人生的生死考验中,我们究竟又能从中汲取怎样宝贵的人生经验呢?

07收揽士心

吴三桂在昆明举起'反清'的旗子,并不孤立,江南烽火,燃及九省。康熙帝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平定'三藩之乱'只用军事手段行吗?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手里举着两件法宝:一件是弓马骑射,一件是儒家思想。前一件法宝,上面已经讲过;后一件法宝是收揽民众之心、士人之心、名士之心。他为此做了些什么?分三方面,加以介绍

08保卫北疆

北疆告急,敌自何来?来自沙皇俄国。顺治七年(1650年),哈巴罗夫带领70多人,翻越外兴安岭,侵入黑龙江地方。不久,他们占领头人阿尔巴西住地雅克萨(今阿尔巴津)。第二年,哈巴罗夫侵占索伦头人托尔金的住地。 托尔金是清太宗皇太极额驸巴尔达齐的亲戚。顺治十五年(1658年),俄军重新占领了尼布楚(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汇流处)。面对沙皇俄国日渐逼近的锋芒,康熙皇帝究竟会如何抗击侵略,而这其中究竟又将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敬请关注《康熙大帝》之《保卫北疆》。

09以农为本

在康熙皇帝削平三藩的漫天烽火中,年轻的大清王朝终于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然而,在这数十年的漫长征战中,帝国的万顷良田正在长满荒草、王朝的亿万子民正在流离失所,这个年轻的国家似乎有些疲惫了,它赖以生存的血脉正在变得失血而苍白。此时此刻,同样年轻的康熙皇帝,又该拿什么拯救他的王朝?而此后,拂去一身征尘的他,为何破天荒的做起了农夫皇帝,竟然亲自在田间耕种,这能够帮助他的王朝复兴吗?他所亲自主持绘制的著名《耕织图》,为何又会在此后的数百年之间,下落不明?而这一组康熙所留给我们今天的珍贵记录究竟又藏身何处?

10治理黄河

当我们走进故宫紫禁城,在那些仿佛隔世的光影之间穿行的时候,你可知道在这里的某一根柱子上,刚刚亲政的年轻康熙皇帝曾经把河务、漕运和三藩等三件大事写成条幅,悬挂在这里,时时提醒自己。而此时此刻,康熙皇帝已经用了8年的时间,剿平了'三藩之乱'。现在,在年轻康熙的心头,多年来黄河的不断决口与泛滥,已经成为了他挥之不去的噩梦与阴云。此前的历朝历代,黄河的每一次大的决口,在造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同时,都会引来王朝统治的震荡,甚至是王朝的覆灭。熟读史书的康熙皇帝对此了然于心,但是,明亡清兴近百年的战乱破坏,早已让咆哮不已的黄河积重难返,治理黄河又该从何下手?那么,康熙皇帝在不亚于'三藩之乱'的严峻形势下,他究竟如何能够降伏这一条奔腾的黄河?而在这其中,究竟又发生过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

11六下江南

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康熙皇帝登极之后的第二十三个年头,三十岁的康熙皇帝刚刚完成了他削平'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的重任,他便马不停蹄地率领宏大的南巡船队从北京扬帆起航,开始了他第一次下江南的新奇旅程。这一次,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他南方的国土,一路之上的种种见闻,让康熙皇帝兴致勃勃。此后的二十四年之间,这位皇帝便不知疲倦的开始了他多达六次的江南之行。但是,这多达六次的高密度南巡,仅仅就是为了皇帝的一时之快吗?在康熙皇帝龙旗飘扬的船队背后,在康熙皇帝兴奋的表情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奥的南巡江南的动机?而在电视剧中被演绎无数的康熙微服私访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12御史弹相

康熙朝发生了一次政治地震,这就是御史郭琇弹劾当朝权相明珠。郭琇为什么要弹劾明珠?康熙帝对此是怎样的态度?郭琇弹劾明珠的后果如何?

13康熙字典

当正在步入中年的康熙皇帝,俯瞰他为之呕心沥血多年的庞大帝国的时候,眼前那些曾经的战火纷飞已经被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风景所取代,耳边许多年不曾间断的战马嘶鸣和震天的喊杀声也已经渐渐成为历史的回声。此时此刻,一部我们至今仍旧在使用的《康熙字典》,正在成为当时大清王朝读书人案头必备的读物,一部我们自幼熟读的,收集了四万多首唐诗的《全唐诗》,正在化作当时整个王朝学校琅琅的读书声,而在《四库全书》之前的那一套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权威的'百科全书'。那么,这样一部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轻易得到的《康熙字典》,又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各国图书馆的重要藏书?我们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全唐诗》会与康熙皇帝有什么关系?而那一部字数超过一亿的庞大《古今图书集成》,在它一页页浩繁的文字背后,竟然还有着一个人人生传奇的大起大落和数十年如一日的甘苦辛劳。那么,这个人是谁?他的命运又与这样一部丛书有着怎样生死相依的关系呢?

14爱好西学

在三百多年前,每当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开始一天的工作,召开御门听政会议的时候,在向紫禁城行进的庞大官员队伍中时不时就会有几个金发碧眼的特殊面孔,这在当时并不开放的中国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情。被众多满汉官员视做异类的这些神秘人物,他们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还会成为大清王朝的大臣?而此后,一部天文历法的争执,又差一点让这些洋大臣命丧他乡。在当时的宫廷之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奇异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康熙皇帝在这其中却显示出了他不同于普通皇帝的奇特一面,当他走进他亲自主持、创办的皇家科学院的时候,他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个埋头钻研的科学家,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都是这位奇特皇帝的挚爱。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件事情,让这位忙碌的皇帝深深地爱上了科学研究?他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又留下过哪些科学的足迹呢?

15皇家匠师

一百多年前,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曾经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中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康熙皇帝在北京西郊所修建的畅春园以及他的子孙继续修建的圆明园,乃至康熙皇帝在更远地区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都成为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向往的东方仙境。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一个神秘的家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他们或许就没有这所有恍若人间仙境的皇家园林,那么,这个神秘家族究竟都是谁?而多年前康熙皇帝曾经举行过无数次重大典礼的紫禁城太和殿,在历史上却遭到过一次又一次的焚毁,而这一次在康熙皇帝眼皮底下,这座大殿再次遭到焚毁,究竟由谁来重新建造这座帝国最为重要的建筑?这所有的一切又与那个神秘家族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

16读书之道

在三百年前的紫禁城里,每当夜色深沉的时候,整个紫禁城也在宁静的夜色中沉沉睡去。但是,在这无数的殿宇之间,却总会有一个窗棂亮着一盏灯,在这无边的夜色中,仿佛是大清帝国的守护者。而在这灯下,伏案苦读的就是这个王朝的掌舵人--康熙皇帝。在这样一盏灯下,六十多年的时光,康熙皇帝的面孔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再变成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但无论每天的政务有多么繁忙,六十多年几乎每一个夜晚,康熙都是这样与书相伴,彻夜苦读。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个忙碌的皇帝,在每天的疲惫不堪之后,还要如此的刻苦读书?又是怎样的动力,让这样一个本来可以享受闲暇的皇帝,六十多年始终手不释卷、学习到老?康熙皇帝在他六十多年的读书生活中,究竟又留下了哪些对我们的人生依然有所帮助的宝贵经验?

17养生之道(上)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他的《曲江》诗中曾经这样感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从这一句人人熟知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曾经的中国古代,能够活到七十岁的人真是少之又少。那些曾经连绵不断的饥荒、战乱以及远不如今日的生活条件,让长寿成为了当时人们一个奢侈的梦想,且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曾经过着锦衣玉食的古代帝王们,也在拼命寻找各种各样可以长寿的灵丹妙药。但是,许多帝王们对于这些灵丹妙药近乎痴迷的追求,却没有能够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长寿,中国历史上二百多位帝王中,能够活到七十岁左右的,仅仅只有十几个,而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便是这十几个长寿帝王中的一个。

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寿皇帝,其长寿的秘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置于繁复朝务,惊险世事中而不自乱,心静目明,平心静气的看待和处理一切事物。1701年,康熙亲征葛尔丹胜利后,朝廷主要矛盾集中于索额图明珠两党之争及朝廷上下官员贪污腐败案频发,皇子争储等,康熙每日烦恼不安。

刘声芳见此状特查阅古今医学典籍,发现时两广总督周有德(字彝初,汉军镶红旗人)进贡的'南方巨贝'乃使人'平心静气,心清目明'之上品,随即上奏称'念其常年置于深海,恐其阴性未散,故需辅以至阳之物,以达阴阳平和,万物俱恒之效,应常与之为伴。陛下可将其制成小块,研磨光滑后置于枕中,配以臣之至阳药裹而常年枕之,可保陛下神清目明,身心平和,置于乱世俗物中而不自乱'。

御医刘声芳在其奏折中提到的'南方巨贝'就是如今的砗磲。据史料记载,1701年,康熙曾命宫廷太医院御药房依刘声芳奏折中提到的养生原理和制作方法,精制两只御用枕头,取名'稷元宝枕',一只自用,另一只则送给孝庄太皇太后使用。据康熙内务府日志记载,康熙和孝庄致死都未曾更换此宝枕。目前有学者称:'稷元宝枕',实际上应该是'稷玄宝枕'。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以'元'代'玄'。所以才取名'稷元宝枕'。这里的'元'也指元气(精气,根本)。这里的' 宝'指代砗磲,'稷'是指国家和中草药,'元'通'玄'讲。

18养生之道(下)

康熙皇帝八岁登极,在位六十一年,六十九岁的那一年,晚年备受打击的他,在儿子们争夺皇位的阴谋与孤独中黯然合上了眼睛,六十九岁的寿命,在今天来说,或许并不稀奇,但当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盘点中国过往的两千多年的王朝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这两千年中,生卒年有确切记载的共有290位皇帝,能够活到69岁以上的皇帝,这两千年的历史上只有区区12位而已,而康熙皇帝就是这不多的12位长寿皇帝中的一个。康熙是一个每天要忙于无数繁杂政务的勤奋皇帝,在记述他每天活动的《起居注》上写满了他工作的艰苦和辛劳。康熙究竟有什么养生的秘诀,可以让他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依然保持身体健康?除了上一讲中我们说到的他在饮食起居方面概括的'节饮食,慎起居'的六字箴言之外,他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养生之道?

19后宫生活

康熙帝自幼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皇帝家庭里,他成人后又营造了一个更加庞大的皇帝家庭。康熙帝的后宫家庭,是清朝诸帝中最大的家庭,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家庭。这个家庭有多大?共六代人,有康熙帝的太皇太后、太后太妃、皇后妃嫔55人、兄弟姊妹,子女55人,子、孙、曾孙150余人,还有服务的太监、宫女。原明宫老太监跟康熙帝说,明宫有太监十万人、宫女九千人。清宫比明宫太监、宫女人数少,但还是多得惊人。透过康熙帝的后宫生活,来了解和接近康熙帝,更容易触及到他的感情世界。康熙皇帝将如何处理祖母、妻子、女儿之间的关系呢?

20立废太子

康熙帝61年皇帝生涯,遇到三次挑战皇权的斗争。第一次,少年时期,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他用'布库'就是'游戏兵'智擒鳌拜,亲掌朝纲,天下大权统归于一。第二次,青年时期,皇权与'藩王'的矛盾,他用武力讨伐,经过八年战争,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第三次,老年时期,皇权与储君的矛盾,他极为动情,极为痛苦,极为艰难,也极为伤心,动用皇威处置之。这件事情,从隐到显,从蓄到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要从康熙帝一步错棋讲起。

21盛世景象

公元1722年12月30日,这一天是农历的十一月十三日,照例是个寒冷而平凡的冬日,但是在北京西郊那座叫做'畅春园'的皇家园林上空,却笼罩着一种非比寻常的肃杀与惶恐。就是在这一天,六十九岁的康熙皇帝在他钟爱的畅春园里孤独地逝去。而在康熙皇帝晚年的这些时光里,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不惜骨肉相残,他也两度废立太子,痛心不已,父子天伦已是奢求,更何况晚年半身不遂的苦痛伴随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22五大缺憾

自康熙的祖辈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以来,经过了皇太极以及顺治皇帝三代帝王的艰苦努力,终于缔造了一个此后绵延二百九十六年的王朝。而康熙皇帝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不仅没有辜负守护之责,更是在他六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开疆拓土、添砖加瓦,他所开创的'康乾盛世'(又称番薯盛世)更是在此后绵延百年之久,他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来经受历史的评判和时间的考验。但隐藏着康熙六十一皇帝生涯的五大遗憾,正是这五大遗憾在其后的数百年之间,悄悄蔓延到帝国庞大肌体的方方面面,深入到血脉、深入到骨髓,直到这样一个曾经的巨人帝国在西方列强的种种践踏中轰然倒塌。那么,这致命的五大遗憾究竟是什么?并最终沦落成为任西方列强宰割的羔羊?

23盛世宝鉴

康熙盛世出现,主要原因有五:一是,国际环境有利,恰好处于西方大国两次崛起高潮之间;二是,周边国家协和,如果周边环境不好,清朝也难以独善其身;三是,国内有利因素,处在两次社会大动荡之间相对平静的时期;四是,满洲族群新兴,满洲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上升的、有朝气的族群;五是,康熙个人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