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省璜镇志编纂委员会 王胜燕 邱祥 苏诗章 题记:闽清县八都合龙桥以其独特的石墩木构隼桙式结构著称于世。各志史虽有记载,但规格尺寸、修缮时间等不尽相同,表述各异。特别是2016年“7.9”特大洪灾,全县被冲毁了许多桥梁,而处于重灾区的合龙桥,仍屹立于梅溪上游。人们不禁惊叹古人的构思前卫,工艺精湛,近年迎来了更多的观光游客。使那句已经渐渐淡忘了的俚语“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闽清人懂得此话)又开始脍炙人口。于是乎,有人以道听途说的一鳞半爪,加上臆猜来阐释这句俚语的含义,有怀古念旧、土匪横行、行善积德等多种版本,莫衷一是,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在众说纷纭中,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粗通文墨的原住民,根据先辈和老族长等人的口述面授,趁此次编纂省璜镇志之机,全面考证历史。本着“搜集典故,尊重历史,实地核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撰写此文,敬献给读者,旨在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合龙桥的建造、修缮与保护过程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的合龙桥是闽清县乃至福州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石座木质古桥。1985年9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局郑国珍局长在2013年7月13日视察合龙桥时作了权威介绍:合龙桥拱架四分之三制式结构,意外地被省博物院专家发现,这种结构的木拱桥,人们仅在北宋描绘的《清明上河图》中获取信息,现实中难得一见的唯有合龙桥,它打破了有关专家说的四分之三制式结构的木桥将永远定格在《清明上河图》上的断言。郑局长说:“在福建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的专家评审会上,合龙桥获得全票通过”。 合龙桥成为省璜的地标建筑,也是省璜历史的见证,更是省璜人民的骄傲,同时也凝聚了海外侨胞的赤子之心。 她座落在梅溪上游,距桥前方近百米,梅溪与迤逦而来的下垅溪合龙后向东流去,大小俩溪宛如大小龙汇合,故称“合龙桥”。解放前省璜称合龙乡。 据碑誌记载:合龙桥首建于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毁于元之延佑;重建于明代万历,再毁于清甲寅之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6年),由里人郑克承乡绅倡募捐建。此次兴建气宇不凡:以条石垒于溪中为墩改换原来的木桩,以大杉木组成拱梁,在桥上构亭。有一段建桥佳话流传至今,并载入马来西亚王氏华侨族谱之中:建桥尚未竣工,倡导人郑克承寿期已至,随高哥矮八到阎王殿过堂,判官查看阴阳生死簿,明确记载郑克承乡绅救贫济困,带头修桥铺路,善积阴德。当堂给予鼓励肯定并查问有否遗愿?郑答:“唯合龙桥尚未完工为念也。”阎王爷判决“准你延寿三年,续修合龙桥,三年后的吉日,封你为永泰城隍(即阴间知县),即可赴任”。克承步出阎王殿,还记住殿中一幅对联。往阴间走一趟,阳间已过三天,古代收敛亡人要过七,何况他虽灵魂出窍,肉身仍温,所以尚未盖棺。返魂后对联内容还记忆犹新,即令人写下。联曰: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必有余业,业尽乃灭;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尽乃昌。此联今还镌刻在八都旧街泰山庙和城关台山城隍庙中。三年后的吉日,郑克承换衣沐浴,坐化升天。人们见到天门洞开,衙役成群,鼓乐喧天,迎接郑到永泰城隍庙上任。 合龙桥经受历年风吹雨打,烈日暴晒,霜雪凛冻,杉木腐朽,桥身摇摇欲坠。民国十八年(1929年),乡绅王日新等向南洋侨胞劝募,合龙籍海外侨胞受郑克承修桥佳话影响,秉承先辈爱国爱乡传统,慷慨解囊,纷纷出资。这次重修在原墩、原堍上各加高七尺(就此七尺,避免了“七九”洪水的灭顶之灾),中间桥墩插入溪中,迎水面设计为尖三角护墩,用以抵御洪水和木头、杂物的冲击。桥拱、桥亭全部拆旧建新,聘请本乡木匠名师邱震发携其子仲其为领军人物,拱架设计用大圆杉木构成,桥的东孔跨度14.6米,西孔跨度12.5米,在木质古桥中,宽度之大,实属罕见。每孔为五节拱骨,交措搭置,纵横相架而相互承托,形成坚固独特的四分之三制式结构的桥拱,再用规格大杉木纵向并排为梁,用厚杉木条横向并排为桥面,再铺上“三合土”路面,成为二堍一墩二孔木拱廊桥。全长39.5米,宽4.5米,桥面构亭,亭高3.8米。屋顶为单檐硬山顶,青蓝砖瓦覆盖,中脊有4个,燕尾形装饰,中镇葫芦刹。桥两端各有一扇火焰式封火墙,封火墙帽均为燕尾翅。 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动乱时期,原塔庄公社某些领导以破“四旧”名义计划拆毁合龙桥,取其大杉木做为它用。乡人一面推德高望重的乡贤与那些领导尽心斡旋,一面求援于海外侨胞,马来西亚合龙籍同乡会联名致信国内各级革委会。多方压力下,拆毁合龙桥的计划被叫停,避免了合龙桥被毁的噩运。 风雨岁月,天灾人祸,七十年末,大桥又见损坏,桥亭廊柱倾斜,封火墙基松动,中墩基座受损,大桥面容恹恹,当时家乡经济尚未腾飞,修桥仍有较大困难。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侨胞频频回乡探亲观光。德高望重的省璜侨联会主任卢文年先生善抓机遇,屡屡陪同侨胞徜徉合龙桥观光攀谈,他适机婉言向侨胞求助大桥修缮事宜,得到侨胞热情支持,他们回南洋后公推高龄德厚的王仰华先生负责劝募,筹集巨款汇回。1981年大桥得以再次大规模修缮。木部聘请当年名师邱震发之孙邱景祥、邱友祥主持,他们以匪夷所思的工艺,将已向东边倾斜的十一排廊柱及两根门柱全部拉平扶正,祖孙三代修桥传为美谈;两端封火墙拆平重建,由本地名石匠邱其天主持,墙基以条石代替原有的杂石,干砌勾寄,严丝合缝,高出地面3.2米,堪称其天师从艺一生的巅峰之作。泥水部分由炉前名师傅心昌主持,砖砌墙体厚度达0.5米,中墩基座用条石混凝土加固,屋顶砖瓦全部重修,用白灰水泥寄缝砌脊、扎口,修茸后的大桥焕然一新。 在合龙桥的东端,有卢文年先生向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求取的墨宝“合龙桥”题字,苍劲有力,为“合龙桥”平添一道风景,登上东边12级的石阶进桥,西端竖着碑志和乐捐碑,向南北两边各有23级石阶下桥。 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政府拨专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再次修缮,慕名旅游观光客纷至沓来,且不厌其烦地重复玩着“八都桥头难走透”的遊戏。其规则是体验者必须自觉紧闭双眼,在黑暗中平展双手,一次性直线行走,不碰廊柱的摸到桥亭西端石碑处为胜者。据悉能走透者十仅一二。许多游客更对:“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粗话,闽清人懂得)”产生兴趣。 “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的由来闽清永泰二县民间广泛流传:闽清有“三头”。“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闽清人懂得)。在流传过程中演变好多的版本。笔者皆是八都桥头的老住户,在祖上流传及聆听先辈老族长王问泉先生等谈古说今中,此俚话的流传应当是这样的: 闽清“三头”是指梅溪塔头(今塔峰)、六都湖头、八都桥头,“三头”解放前都是交通要道。其中塔头是土匪陈伯来的老巢。1950年2月16日(即除夕年夜),匪首陈伯来指使陈世枝股匪19人,包围塔桥乡农会主席陈伯越土楼。当场枪杀其妻严大妹(怀孕在身),随后放火烧门,逼迫陈伯越及其兄弟陈伯银、陈伯迈、陈伯同和陈国宝共5人走出土楼。翌日(正月初一)全部绑架至闽侯穆溪橄榄湾后塞进炭窑,封上窑门活活烧死。在塔头发生的“六尸七命”惨案震惊全县,所以谈塔头变色。随即县政府全力剿匪,匪首伏法。 六都湖头是商贸中心,素有“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之称,一年一度的“十八坂”物资交流会闻名遐迩,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都以踏足湖头为荣。 八都桥头包括合龙桥和依溪傍桥建成的古街。街长145米,宽3.2—6.1米,街道由大小河卵石铺成,上半街为合掌街,露天;下半街系单间店面,中部25米盖有撇榭,晴雨无妨。撇榭外端设有长凳,与合龙桥廊长凳合起来可供百余人纳凉歇息,也是人们谈今说古,评论是非,传播新闻轶事的好去处。街道有店铺22间,百货、海产、土特产,食品、糕饼等一应俱全,丰水季节米船曾经直达桥下。 合龙乡地处全县南部边陲,与永泰县大洋、霞拔等乡镇相邻,所以八都桥头街成为闽永交界山区的贸易重地。遍考史实,近代百余年来,合龙乡没有著名匪帮,没有人当过土匪,除清末民初尤溪土匪远途而来,发生零星“绑票”和解放初国民党96军过境“兵过篱笆破”遭劫之外,无重大的兵匪之灾。 “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的俚语流传于闽清、永泰两县,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合龙桥东面左边,即是民国时期的乡公所(岑师店,现为黄福声厝),历任合龙乡乡长都是土生土长的本乡人,如九都人陈道庆等,因为是本乡人,所以办事就比较公道,也比较得民心,而且群众舆论的监督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本乡人如发生纠纷,都能得到公正的解决,外乡人和本乡人产生纠纷,也能公正处理,决不袒护本乡人而“指头往里抓”,所以外乡人办完事回去后,就说:“到八都桥头(指乡公所)做事情,你不要怕。” 八都下厝湾卢文华、卢文年兄弟在外当官,因秉公判决福州南台牛弓街和春茶行凶杀案而轰动省城,各报竞相报道。在邵武、建瓯等地任职期间,为闽清船工开辟闽北航道,免受当地帮派欺凌做了大量工作。闽清船工对两人印象极佳,认为是他们的靠山。船工回闽清就说:“在闽北有那两个八都人,我们不怕”。 兄弟俩回乡探亲,常到乡公所坐坐,了解乡情,主持公道。有一个姓林的外乡人受县政府委派,来合龙乡当保安队队长。这人仗势欺人,那时来合龙乡挑货的永泰霞拔人,都会带一些土特产来卖,都要对林队长意思意思,否则,哼……。霞拔人回去后就说,很怕到八都桥头挑货。林队长在合龙乡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经常欺负百姓,甚至对部下联保兵也是动辄打骂,拳脚相加。忍无可忍之下,本乡的联保兵在小年廿九设计将尿泼他一身。而林队长恶人先告状,这时幸好卢家兄弟回乡过春节,得知事情原委后,写了一封信给闽清县长,据理陈情,这位姓林的保安队长灰溜溜地连铺盖卷也不敢拿就离开了省璜。之后逢人便说:敢在八都桥头做官,什么也不怕。 有一年,闽剧戏班来合龙乡演出,当时戏台就在合龙桥西面左边古街上方(现庆安厝),两个武生因角色争执互殴,大打出手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奄奄一息。戏班为了生计,只能把他们弃在合龙桥的廊椅上。是善良的王潘氏、王郭氏两位老太太收留了他们,延医敷药,使之伤愈;晓之以理,让他们握手言和归队。戏班走遍闽清、永泰各地,两位武生到处必讲:“八都桥头走一遭,遇这难都不怕,还怕你乃就?”。这就是俚语的雏形,经过以后的七口八舌、口口相传,当然也有以讹传讹的成份,就演变成了琅琅上口的“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 省璜地处闽清南部闽永边界,距县45公里,步行需一天。民国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理条件自然形成了一户小小的“独立王国”。 由于有了合龙桥这座伟岸壮观的桥和“八都桥头走过了,莫怕你乃就”的流传,与塔头、湖头一并成为闽清“三头”。从史料查考可以看出:塔头是土匪为患之地、湖头是商贾往来热闹之处,八都桥头则是公正讲理、惩恶扬善的文明之乡。 合龙桥西短短的145米长的古街,居住着王、邱、吴、黄、林、刘、阮、池八姓居民,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从来没有发生刑事案件,也没有黄、赌、毒等现象,居民甚至连骂人的粗话也说不出口。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街早已退出商业舞台,古街居民仍然传承郑克承修桥铺路做好事、诚信谦让的传统。“七九”重建,全街没有发生纠纷,而是互让互助,讲风格,讲和谐。省璜古街真正是守法之街、行善之街、文明之街。 古街人爱护合龙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文革”前古街人自发轮值打扫合龙桥,我们幼年时都曾手执扫帚扫过街,扫过桥。直到八十年代重新修缮后由政府接管。“文革”中某领导想拆桥,也是古街人最先奔走相告,发起护桥行动。 每天,在古街发生的事,都是那么的平常,可有时却是那样的感人。祖籍永泰东洋的黄庆安,解放前随母来八都古街经营小客栈,母子相依为命,街邻视为兄弟、后母亡、无依无靠,邻居郭秀英将其收为谊子,让地盖房,助其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街坊不因其是外来人而歧视。后来因为黄庆安表现突出,入了党,还担任了省璜村党支部书记。庆安说,在八都单门独户也不怕。这就是古街人的胸怀。 池园籍缝纫师傅黄国信,携带一部手摇缝纫机来八都桥头谋生,古街人视其为宝贝,潘老太太收留了他,并让儿、媳、女儿、外甥女跟其学艺。黄国信的到来,不仅给合龙乡带来了一次服装革命,还培养出一批新型学徒。国信说:在八都有门手艺就不怕。八都古街人不仅重义气,还很重才呢! 在省璜工作过的人都说省璜民风淳朴,好客热情,“文革”前担任过省璜小学校长的黄顺熙的评价是:省璜群众最重教,学生最尊师;曾担任省璜镇党委书记的县政协原副主席姚文彬评价是:省璜人最识大体、顾大局。 省璜,因为有了合龙桥,有了那么多的“不怕”故事,才有了那句耳目能详的“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俚语,使外界更多地认识了省璜。朋友们,重情重义、勤劳善良的省璜人民欢迎您来合龙桥走走看看,她会给您智慧,给您力量,因为“走过了,什么都不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