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胃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19-12-25

清胃散(《脾胃论》)
 
【组成】当归身5g 黄连6g 生地黄10g 牡丹皮10g 升麻3g
 
【用法】水煎服。
 
【主治】热壅阳明经脉,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牙宣出血;或口气热臭;或唇腮颊肿痛,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滑而数。
 
【证析】胃为多气多血之府,邪人阳明,其病常实。手足阳明经脉络于上下牙龈。阳明经络的津血壅滞不通,气郁化热,故牙龈为之肿痛。热蒸肉腐,故牙龈为之红肿溃烂,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滑而数,都是病性属热的辨证依据。综上,此证就病位言之,病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就病性言之,属于热证;就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言之,是气郁化热,津血郁滞,故属热在阳明之络的津血壅滞病变。
 
【病机】热壅阳明经脉。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散血法。
 
【方义】治疗此证,法当清热燥湿,凉血散血,俾津血运行无阻而肿痛自消。黄连有清热燥湿之功,善治脾胃伏火。热在经络,郁而不散,故用解毒而能升散的升麻助之。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凉遏之虞,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阳之弊,使壅阻的热清、气宣、湿化,其肿自消。病及血分而呈出血,故用生地黄、牡丹皮凉之。若不出血而呈肿痛,又为血郁之征,故用牡丹皮、当归行之。五药同用,能呈清胃燥湿,凉血散血功效,用治上述诸证最宜。此方证应着眼于热邪在络,津血壅滞。局部津凝血郁,阻碍气运,才是气郁化热根源。若仅言其热而不言津血郁滞,是意犹未尽而理犹未透。须知肿痛皆因局部津血壅滞引起,口臭、口疮、溃烂更是有湿征象,若不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去分析其理与观察病情,将失之泛泛而不具体,肤浅而不深人,学者留意。
 
【应用】本方适用于牙龈肿痛、溃烂、出血、唇肿、臭、小儿流涎等证,兼见局部红热,舌红脉数,即可投之。可用于气分有热,营分有热,纯热无湿,有热有湿四个方面。善饮酒人,齿痛,腮颊热肿,属胃经湿热的,加葛根。恣食肥甘,胃热太甚,口臭不可近,牙龈溃烂出血,加茵陈、藿香、白豆蔻。气分热盛,加石膏增强清泻胃火力量。营血热盛,加青黛、金银花、连翘增强清营解毒作用。牙龈出血,加大黄釜底抽薪。
 
【歌括】
清胃升麻与黄连,当归生地及牡丹,
加减要随气血变,口疮口臭与牙宣。

编辑:明德小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