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与“探究共同体”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高频词。这两个概念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和探索——如何才能让课堂回归学习的本质,从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型。 在12月23日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与会的校长、教师与专家汇聚在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就“合作学习与’探究共同体’的创造”这一主题展开了研讨与交流。有没有科学依据证明“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习?合作怎样才算是真的发生了?在“探究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活动现场 在实验探究开始前,教师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由班级中几位同学抢答完成,之后就开始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与验证,是课堂上经常有的场景。 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刘徽 上海市江宁学校校长、特级校长吴庆琳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研员、中小学跨领域创新课程——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负责人管文川 合作什么时候才真正产生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研员、中小学跨领域创新课程——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负责人管文川认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策划、协商、反思”至关重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形成紧密关联,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许多老师会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在管文川看来,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个性、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的差别,实际上会有一种自动的分工形成,并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干涉。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朱德江 上海市普陀区教学研究室初中历史教研员刘琼敏 当天,上海市普陀区教学研究室初中历史教研员刘琼敏分享了普陀区历史学科在合作学习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合作学习为基础,普陀区学校开展了众多富有特色的历史课程,例如华东师大四附中的“博物馆之旅”系列活动设计(第一教育曾报道,点此回顾),梅陇中学、延河中学的历史课前小组作业单设计,北海中学的“我们是小小文物修复者”小组活动等。 那么,这样一种指向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真的有效吗?和学生一个人的单独学习相比,会更有效率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加仙介绍,“合作”涉及到的社会互动和交流能力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种本领,同时也在不断进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加仙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夏海萍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合纵连横,联合学校、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三方,构建教师探究共同体。校长夏海萍介绍,在校内,学校整合科学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和自然科学老师三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通过相互研究与探讨,发挥各自学科方面的优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整合生成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有了教师探究共同体的整合与助力,Science English课程逐步成为学校特色课程中的“亮丽名片”。 芜湖市绿影小学校长潘晓银 自2016年以来,绿影小学一直探索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施途径。这一线上的共同体,也为学校的教师共研拓展了一块新的天地:有跨年级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有同年级同学科的小组研讨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自然会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同一年级组的教师自然又来自不同的学科……网络将有着共同意向的老师连接在一起,打破了年级和学科的界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网络学习空间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正华 2018年3月29日开始,“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上线了,到2020年,该中心将向全市150万师生和280万家长提供“名师课程资源、名师网络答疑,名师在线直播和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等服务。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正华介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线上教育与线下课堂结合,有效拓展学习的时空,满足学习向课前、课后延伸,以实现“线下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并利用这种学习模式打造差异化学习路径,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 据悉,“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自2006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邀请全国教育工作者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专题研讨,为上海和全国基础教育的课堂转型提供了生动的借鉴。本次研讨会由普陀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缪亚男主持,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范以纲致欢迎辞。 范以纲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锤炼一些适应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产生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尝试的做法,希望学校的管理者能够将成果运用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希望老师们能够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行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文、编辑 | 谢然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