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本山退休了,郭德纲为什么能笑到最后?

 混沌指纹 2019-12-26

 混沌指纹 

2008年,东北的赵本山忙着拍《乡村爱情》;郭德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相声专场,成为第一个在这里举办个人专场演出的相声演员。

十一年后,赵本山已退休多年,很少露面。

只有郭德纲的德云社烈火烹油,万众瞩目。

郭德纲有什么诀窍,把德云社搞得这么成功?

我认为,郭德纲是一个营销大师,把德云社从一个草根相声剧团,营销成了互联网头部流量实体。

德云社的营销方案就是告诉受众:我有好东西;咱们是一家;东西不要钱

哪个消费者看到这种广告,不会心动一下?还有这个好事?有这个便宜,怎能不去占一下?

1

“我有好东西”

说的是德云社有高质量的作品,相声产品质量过硬,你一听准会笑得前仰后合。这一点德云社基本做到了。郭德纲早期的作品《我这一辈子》、《我要幸福》、《我要反三俗》、《西征梦》、《我是黑社会》、《白事会》、《你要高雅》。构思巧妙,包袱密集,把一个市井底层小人物描摹的活灵活现。他的不甘,他的挣扎,他的无奈,他的奋争都釆用喜剧化的场景表现出来。

这其实是郭德纲的自传,北漂时切身的生活感受,让他通过喜剧包袱的形式呈现出来,笑中带泪。“北京二环能不能走?”、“塑料的西装”、“饭盒那么大的直升机油箱”,这样的包袱,天天坐办公室的,体制内演员一辈子也想不出来。

郭德纲对传统曲艺的痴迷,使他的表演更加丰富。太平歌词、竹板书、大鼓、小曲、京剧、河北梆子等,他都能信手捻来。是国内少有的全才型演员。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年轻人也对传统曲艺产生了兴趣,以前老曲艺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在郭德纲这里得以实现。

随着德云社的壮大,舞台经验的积累,岳云鹏、烧饼、张鹤伦、孟鹤堂一批徒弟逐渐成熟。他们也创作很多优秀的相声作品。

这些作品是德云社实力的体现,是他们立足市场的根本。

2

“咱们是一家”

就是说德云社定位的准确:我是草根出身,平头老百姓,我和观众是一家,你是我的衣食父母。其实,一开始听到郭德纲提“衣食父母”这个词,感觉有些怪怪的。但这就是郭德纲的聪明之处,自降身份,让粉丝无形中有一种优越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心理的满足。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04年12月9日《天下无贼》上映,里面大腕云集:刘德华、刘若英、葛优。可最后谁最火?一个叫“傻根”的演员,土气的长相、怪里怪气的口音、咋咋呼呼的表演,完全不像一个专业演员。

但这个傻根的淳朴、善良让很多人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以前那个没有被世俗污染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和这个叫王宝强的演员产生了亲近感。王宝强借此一炮走红,从一个底层龙套一跃成为准一线演员。

两个多月后,也就是2005年2月份,一个相声界的草根突然席卷全国。每天广播、电视上扑天盖地都是他的报道。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媒体突然行动这么一致?媒体的回答是:春节联欢晚会花那么多钱,办得这么差,我们为什么不能宣传一个认认真真说相声的?

千禧年初,商品大潮席卷而来,社会急剧变化,移动互联开始普及,社会开始扁平化。普通民众借助手机,可以上网表达自我。而王宝强、郭德纲成了他们的代言人,他们是草根逆袭的典范,他们成名后,依然扎根在草民当中,演绎着普通百姓那并不光鲜、但真实的生活。

3

“我的东西不要钱"

是郭德纲最绝的一招。德云社演出时,观众可以随意录音录像。德云社的演出视频在网上随处可见。老郭是默许并乐见其成的。

老郭的相声有质量,相声短小精悍,可听可看,适合碎片化时间,加上移动互联网病毒似的传播效应,德云社不火都不行。

有了大量的粉丝基础,变现更是水到渠成。几百、几千的商演票一般人要咬咬牙,但有不缺钱的。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德云社的一举一动更具放大效应。有意无意之间,“郭德纲打人","郭德纲打官司”,“德云社水滴筹”,"张云雷汶川事件”……一个个或大或小的事件,都成了热门头条,这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免费的广告。很多绞尽脑汁营销策划,都达不到这种轰动效果。

通过这些热门事件,很多不知道德云社的人也了解了它。流量进一步放大。

虽然这些事件很多是负面的,但好在德云社整体上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很多是对手的恶意碰瓷。所以对德云社的影响整体上不大。

不知道郭德纲背后是否有智囊团,总之,德云社的营销非常成功,简直是教科书级的。

当然,我们也希望德云社越来越好,为大家带来更多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