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3年考古界秘闻:我们今天读的《道德经》,其实已被篡改2000年

 戏秦皇汉武 2021-06-23

1973年,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在今天的湖南长沙,挖出了一座马王堆汉墓。汉墓中,除了有价值连城的金器玉器外,还出土了好几件帛书古书,其中,就有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经》。

此帛书一出土,立马就引起了考古界和文化界的轰动,而在文字专家对出土的帛书进行翻译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让人惊奇的结果:

帛书版的文献,名字不是叫《道德经》,而是叫做《老子五千言》,从帛书记载的内容上来看,与传世版本的也大有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这份《老子五千言》没有分道经与德经,如果真的按照文字来进行分类的话,帛书版的也是德经在前面,而道经在后。也就是说,这份帛书,按照今天的说法,应该被称为《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五千言》甲、乙本,是距今为止发现的最老的版本,大约是在汉初的时候抄写的,其中一些观点,更是与今天的传世版(多为王弼通行本)本完全不同。

而2000年前的道德经,却因为人为方面,被篡改了好多,导致如今读起来与老子的原意大不相同。

拿出三个例子来说明:

1、《道德经》第十四章

传世本:“执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执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传世本的翻译为: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虽百世,可知也。

而帛书版本的翻译为:掌握如今(一直在变化)的规律,去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虽百世,可知也。

传世版让人墨守成规,而帛书版却让人根据规律灵活运用,两者的理解简直是天壤之别。

2、《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 ,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同样是一字之差就是一个“之”字,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无相生”,与“有,无之相生”,第一个理解就像现在流行的阴阳相生一样,你生我,我生你,互为其根,自循环而无始终。但第二个理解却是“有,是由无而生的,无是有的根本”。而这个理解,才是与《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相互应和的。

而照第一个理解,则完全与儒家解说易经的《十翼》、解说太极图的《太极图说》搅和在一起,混成了稀泥。也难怪有人说《道德经》是出自于《易经》的了。

3、《道德经》的顺序

帛书版《道德经》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通行版《道德经》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通行版的第一句,其实是帛书版的四十五章。

帛书版第一句的翻译是:上等品行没有标准,因此有德;下等品行不违背标准,因此无德。要是百姓都学习帛书版的话,对推行的礼法纲纪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

当时的统治者害怕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就把道德经的第一句改成了难以理解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而且在后世的传抄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历代的传抄者也是篡改了许多重要的内容。

有人问,那读道德经,是读通行本好呢,还是读古书版好呢?

对于两个版本的道德经来说,古本是源流,而今本以及众多的注本是干流和支流,流经中华历史两千多年,形成了今天道家传统思想的滔滔大河。

无论古本也好,通行本也好,都是《道德经》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读《道德经》,重要的是看到经书逐步演变的过程,而不是固着在某一版本上。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十全十美的版本,而读道德经,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

但是有的朋友问了,道德经上都是古文,我们如何理解,才能保证自己没有理解错误呢?

其实刚开始读道德经的时候,是要看一定的解释的,古文的词语用法与今日不同,还没有标点符号,单纯自己理解很容易把自己的思想带偏。

所以我们需要带有解释,但是却又“点到为止”的翻译版本。点到为止的意思是告诉你大概的思想与引申的含义,而剩下的,则需要你自己去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儿去,这样读《道德经》,才能真正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的也就更加的透彻、清明。

给大家推荐的这套书,就是采用这种原汁原味的原版+词语注释+语句翻译+引申故事、含义的“点到即止”的方法。

不管是自己翻阅,还是放在家里收藏,都极具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