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科举制度和称谓

 老刘tdrhg 2019-12-26

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古代是怎么通过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呢?

古代科举制度和称谓

院试

又称郡试、道试。院试前有两次预备考试即县试、府试,及格的称为童生,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叫院试。院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生员,习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生员可选拔为贡生,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另一方面再通过岁考、科考而成为科举生员,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古代科举制度和称谓

乡试

每天年一次,一般于中秋前后在各省省城举行,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生员、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三场,取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即可参加会试考取进士,也可直接授于中下级官职。

古代科举制度和称谓

会试

每三年一次,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季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应考者必是举人。会试也会三场,考中者称“贡生”或“进士”,第一名为“会元”。

古代科举制度和称谓

殿试

亦称“廷试”,于会试后当年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进士均可参加。殿试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共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制度和称谓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古代科举制度和称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