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释义《道德经》第一章第三、四、五句

 峨眉佛光 2019-12-26

【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所以要经常从“无”中来观察“道”的奥妙所在。要经常从“有”中观察“道”的踪迹所在。“无”和“有”这两样都是一同出于“道”,但是却名字不同(作用不同),这两样都可以说是很玄妙的。找到玄妙的根源,就找到了所有事物玄妙的根源,那也就是所有事物玄妙的大门。

〔举例〕鸟能自由飞翔,而人却做不到。但是人却有鸟所没有的智慧。对于人来说,鸟能自由飞翔的这种功能,是人所没有的,这就是人的“无”。但是人却比鸟有智慧,这就是人的“有”。为什么鸟能自由自在的飞翔,而人却不行呢?为什么鸟没有人的智慧呢?为什么这世界上就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动物、植物呢?所以我们要从“无”和“有”两方面去看待问题找寻答案。当你真正找到这个答案的根源的时候(注意:是答案的根源),就找到了所有事物的根源。

〔延伸〕不只是人和鸟是这样,所有东西、事物都有“无”和“有”两面性。比如筷子为什么能用来夹菜,却不能用来喝汤呢?碗为什么能用来盛饭,却不能用来做饭呢?为什么沙漠里全是沙子,水和树木都很少呢?为什么汽车一定要在地上跑,却不能在半空中跑呢?为什么喝水能解渴却不能当饭吃呢?等等等等,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随便一个问题拿出来,你几乎都可以无限的问下去。

比如筷子为什么能夹菜而不能喝汤呢?答:因为筷子是直的没有凹进去的地方。为什么筷子不能设计成有凹进去的地方呢?答:因为那样夹菜就不方便了。…………(其实就是和抬杠差不多)。

这些问题看似没有关联,其实他们都有同一个根源,找到这个根源就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但是却没有几个人去用心思索。这也正是《素书》中说的“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意思是: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遵循着“道”运行,但是却不知道他的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已经见怪不怪了。当没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根源时,大家就形成了一种默契——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需要原因!!!

〔拓展〕 这几句话主要是讲了“道”的一体两面(《道德经》后面很多字句都在说这个“一体两面”)。如果把“道”比作一张太极图,那“无”和“有”就是太极图中的“阴”和“阳”。

所以我认为看《道德经》最好配合太极图来看,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里面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物极必反、“和”、“冲”、互相转换、“一”和“万物”的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又可以概括为“阴阳”关系或者一体两面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总之里面是变化万千,却又有一个不变的规则。(这里看不懂没关系,《道德经》后面很多地方都在论证这些东西。)

〔个人小结〕 我觉得《道德经》第一章就像是一篇概述、简介、总纲。主要说了“道”的几种特性:1.道不可说。2.道的名字。3.道的一体两面性。4.观察道就要从两面或者多面去观察。5.所有事物玄妙的根源是同一个根源。等等。

以上完全是个人愚见,对与不对请各位看官自己去思索、验证。喷与不喷,各位请随意!

通俗释义《道德经》第一章第三、四、五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