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太阳篇五苓散证

 黄元御医学研究 2019-12-27


五苓散证,    
1 中风多传阳明,伤寒多传太阴,阳明燥盛,也有伤寒,太阴湿盛,也有中风(五苓散与十枣即是湿盛而中风),不可拘泥,人有阴阳燥湿之偏,又有感寒强弱不同。
2 小青龙之表药,用麻黄者为寒,五苓之表药,用桂枝者是风,风因湿不解也。
白虎汤,表闭可致里燥,反之五苓,里湿可致表不解。
3 五苓散兼二苓、泽泻,泻水以发汗,水从汗泻,也能解表,发汗之法,一法而有二功,后还湿盛篇则知。
  燥湿之偏,故水火之偏,此皆是人之本气之偏,中风也有燥湿,伤寒也有燥湿,五苓散即中风之湿,大青龙即伤寒之燥。仍是伤天气之轻重与人气之风湿之偏而成诸太阳之杂证。
太阳四十一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 中风,因湿则发热六七日,因湿则六七日不解而烦,因湿则有表里证。表证者发热六七日不解,里证者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吐者师言里水停瘀,此可理解为湿滞经络,外则营郁不解,而内则郁遏中气,壅满不受,水入自吐,自当上逆。故五苓散行水泻湿,营风泄卫,汗出则湿泻,营卫自和,表病自解。
本条中风因外感,但六七日发热不解者,则因里湿,中风则有汗出,但有湿阻,则营风不能外泄,必加五苓利湿通经,则风能泄而汗出,汗出则表解,汗出则湿泻,表里俱解。《金匮》发汗与利小便,是利湿两大法也。本条加五苓泄湿,则太阳之表,与里之湿俱解也。
2 桂枝汤解表,是从里解外,凉血通经,敛营和卫,营卫调和,汗出自解。
五苓散解表,也从里解外,行水泻湿,营发汗出,汗出湿泻,表病自解。
一定要区别中风是从里外泄,伤寒是从外闭内之别。理解风寒之理,则理解本条中风因湿而表不解之理。本条只要湿泻则表病自愈。湿性滞涩,阻营发而不泄,必加五苓泻湿,则湿泄营发,则汗出表寒与里湿俱,。师解桂枝发表,是桂枝通经解肌之义,此不要过多的迷信桂枝能发表寒,勿以为桂枝有麻黄之功。一定要区别麻黄与桂枝的功能。
3 太阳病一般都是汗出则愈。但是汗出发热不愈者为中风,如疟状者为风寒双感。汗出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渴者,则本条五苓散证。所以本条只要湿气泻则营自发,汗出即营发,汗出即湿泻而病解。但中风终是因外感外寒,虽汗出皮毛开,但终要用桂枝通经解肌。正如里湿之由,终因本气之偏(虚),故用二苓泽泻。
4 渴欲饮水者,肺燥,水入则吐者,名水逆,旧水乃为经络湿滞而中壅,新水不受。湿为土邪,湿性滞塞,湿气不去营风不止,则六七日不愈,利其湿则风泄表自和,五苓散泻经络之湿也,五苓看似发汗之剂,实为行湿之剂。湿泻风和,营卫自能调和而病愈。《金匮》514 页,发汗与利小便为泻湿两大法也。白术,能泻湿行气能生津润燥也。
5 有“水逆”反多饮暖水者,是助汗出者,此为泻经络中之湿义。五苓泻湿,助风行湿也,表发则里解,故饮暖水助汗出,汗出湿泻,则表和自解。(感冒六七天不愈者,有微汗出,可以用五苓散)


感谢转发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