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唐一首诗,揭露封建社会历史本质,最后一句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江山携手 2019-12-27
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迭起,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先是黄巢起义无疑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到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之后五代十国酝酿而生......
都说乱世出英雄,但是对于文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比如“五老榜”上的五位古稀老人,他们深受战乱祸害,把一辈子都用在科举之上,只为金榜题名,报效国家。
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生不逢时,只能靠着自己对国家的热爱来一次又一次地进入考场,有的人终是考白了头发,带着一声叹息进入了坟墓。也有人是不幸中的万幸,就像“五老榜”上的曹松,70多岁,尽管是一个白头进士,但也算榜上有名。
《圣经》有言:“上帝为你关了这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曹松虽然官运不济,仕途不顺,但文运还是不差了,他的诗歌就得到后世的普遍认可,有人说他:“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他自己也曾言“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是不是很像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生于乱世,曹松只好在战争的夹缝中辗转避祸,以求生存。他流落到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战争中饱受摧残的无辜百姓,感同身受,莫过于此。
僖宗广明元年,诗人辗转江南,看到战乱之后的国土,想起当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主导的天宝之乱,战场原在河北,然渐渐蔓延到中原大地。而后又发生一次以黄巢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不惜把长江以南也变为战场,来对“乱民”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往事历历在目,作者苦于战乱,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诗:
《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者开篇叙述美丽富饶的大江南北都已绘入战图,他没有直说是连年不断的战乱殃及到泽国江山,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可见作者用句委婉曲折,仅仅通过一幅“战图”,就能让我们想象到马革裹尸的残酷战争。诗人想象丰富奇特,把战争殃及泽国想象为泽国主动绘入战场,出其不意,好似作者才是主宰这场战争的幕后战略家。
战图上的百姓本来是以打柴割草为生的樵夫,如今想要勉强度日都是奢望,因为有战争的地方就有流血,有流血就有死亡,这是不变的事实。平民百姓,渔民樵夫本就艰难度日,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较之战乱中苦苦求存,在死亡线徘徊,百姓心中所想不过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度日,已经是很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乐”字衬“哀情”,来表现战乱中的百姓生活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既然人们生活已经苦不堪言了,为什么不奋勇杀敌,扬名立万呢?
作者给出了回答: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名大将的功成名就需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千古名句,一直广为人道。古往今来,战争的残酷莫过于视人命于草芥,尤其是古代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杀敌越多,封官越大,多么可怕,但又是血淋淋的现实。这里的“封侯”之事,就是如此。己亥岁黄巢起义农民军被镇海节度使高骈大度屠杀。其中,高骈就是因为“功在杀人多”,而受重赏的。是不是令人发指,感觉不可思议?
诗人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但是要说封候却摇头不做,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但是语调却更软一些,可以说: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诗人的悲痛,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前三句看似轻描淡写,用意只达三分,语气也极尽委婉,实则字里行间却含斑斑血泪。后面一句才是厚积薄发,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一篇之警策,隐约可见“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的心酸;也可见“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的残酷现实;更可见“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的封侯代价。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就是如此,功成名就的背景下,有多少人为之铺路?悲惨的社会现实下,人们悲哀,愤慨且不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