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扩张性心肌病 ? 什么是心力衰竭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什么 ? 对心衰患者有何益处 ? 本文将与大家分享有关的小知识
(图1 左侧:正常人胸片;右侧:扩心病患者胸片)
目前无相关证据证明药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那么如何对扩心病、心衰的患者进行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呢?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论基础——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 约50%的心衰患者伴有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群时限延长(>120ms),这种电不同步导致心脏机械运动不同步,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衰加重和心源性猝死。 什么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基于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同步的理论,使心脏跳动重新同步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降低死亡率的一种治疗方式。CRT通过双心室起搏纠正室间或心室内不同步,增加心室排血和充盈,减少二尖瓣返流,提高射血分数。 心衰,尤其是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左室后侧壁电和机械活动减慢,该部位心肌收缩时间较其他部位滞后,导致血流向侧壁发生分流,最终诱发心脏横向重构。CRT植入时,左室导线的植入部位尽可能的靠近了左室侧后壁基底部,使该部位滞后的电和机械活动大大提前,从而纠正后乳头肌功能不全,使二尖瓣返流明显较少或消失;使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同步收缩,减少室内分流,逆转心室重构。 临床实践中,植入CRT的患者多为心功能不全患者,隶属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推荐预防性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以防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事件导致的心脏骤停。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植入ICD的患者伴有心衰及室内传导延迟,而CRT可使这一部分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从而可能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同时具备CRT和ICD的CRT-D是心力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 CRT/CRT-D植入过程 CRT植入手术一般需要2-3小时。手术时局麻,通常无痛苦。手术过程中,医生从上胸部上的小切口将电极导管插入静脉血管并送入心脏,电极导管的顶端直抵心脏内壁。通畅一个电极导管位于心房,一个电极导管位于右心室,另一个电极导管位于左心室(图2 CRT植入电极位置示意图)。 定位电极导管后,需进行测试以确保它们能清晰记录心脏信号。测试电极导管系统后,将脉冲发生器与电极导管连接在一起。术后医生会对CRT系统进行程控,已获得最佳起搏参数,保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图3 CRT植入术后患者正、侧位胸片)。 左束支起搏 对于部分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将左室电极植入左室侧后壁基底部不足以改善予患者病情。左束支起搏——将左室起搏电极置于左束支传导中断位点后的位置上,可通过较低的能量,起搏左心室,改善心脏电传导,改善心功能(图4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 |
|
来自: taigong10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