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强大的反派,怎么知道好人的牛逼”,这算是淳于珊珊对《特警队》里自己那个反派的一种定位,“一个脑子和身体都坏了的丧心病狂的毒贩”。可能是丁晟导演对歌曲《鸿雁》的偏爱,不仅配乐用的是《鸿雁》,就连反一号的名字也用了“鸿”(后期改成了“洪兵”),更想不到的是,曾经银幕上盛行的“黑衣墨镜,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大毒枭形象,在淳于珊珊这里变得就是有那么点不一样了…… “鸿”一出场,粉衬衫、红西装、黑丝巾,不知道为什么,隐约觉得有点搞笑……流利的英语,精明的头脑,骚气的着装,角色的气质一立起来,和对戏的国际毒枭搭配在一起,就是那么与众不同,属于看一眼就记忆深刻的形象。 这部作品一直都有一条暗线,即毒品的危害。从第一个劫匪案,到后来的“鸿”,最后的“罗伯特”,都在试图表现毒品是如何让这些曾经正常的人变得疯狂、变态、歇斯底里。这也是这部戏我很欣赏的一个点。之前很多毒枭的戏都会表现对毒品的贪婪,美其名曰毒品给人美妙的感觉,但这个毒枭确是个实实在在的受害者,心爱的人因为毒品而失去生命,或许就是那一抹红色,让他永远难以忘怀,从此他走上了这条路,毁掉了自己的身体,毁掉了自己的人性,甚至以毁掉更多更多的人为乐趣。他没有虚伪的表达毒品是快乐的,没有掩饰自己的邪恶,而是赤裸裸的告诉观众,我贩毒就是要毁掉你,毁掉善良,毁掉一切美好,让更多的人陪我一起痛苦,陪我一起邪恶…… 在歇斯底里的怒吼中,观众对这个毒品的受害者开始由憎恨转化出同情。大家开始理解前半段电影的“鸿”为什么会有一种近乎变态的状态,从着装到表情,甚至还会很娘的靠在罗伯特肩上……后半段电影的“鸿”在毒品的作用下开始歇斯底里,开始极尽疯狂,开始完全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自控。 如果说《特警队》里受过特训的演员们是在用身体挥洒肾上腺素和荷尔蒙,那么“鸿”这个角色,更多的就是用他的声音和表情,宣泄着自己的恨——对世间所有美好的仇恨,因为毒品把他变成了魔鬼。 并非饰演坏人出道的淳于珊珊应该是越来越擅长塑造坏人了,可能是因为它们不虚伪,它们真实甚至可信。当淳于珊珊的角色依靠他强大的爆发力而疯狂、而嚣张、而忘乎一切的时候,人性被他赤裸裸的、近乎无情的揭露。这或许就是一个顶级反派人物的真正价值。正面人物的铮铮铁骨可以让你热血沸腾,而反面人物的万丈深渊,更多的是深深刺痛你的内心,敲打你的良知,使你在真善美的崩塌中审视自己,审视人性。 了解淳于珊珊的人,应该对他在表演中的强大张力并不陌生,曾经在《战狼2》中一句“别特么吹牛逼了”的老林,今年的《打过长江去》那个绝望中爆发“半个中国都丢了,还斗”的伍鉴中,电视剧《津门飞鹰》、《大漠枪神》里张子健的永恒克星……如果说这些都是一个个发力点,那么今天的“鸿”就是一次总爆发,即使是最了解他的观众,也不免愕然…… 《战狼2》中的老林因为挨了一脚而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这次的“鸿”挨的不是一脚,而是一串儿嘴巴。罗伯特先生说,他对“鸿”的打戏,在片场导演和淳于珊珊是想让他采用完全真实的方式去打的,被他拒绝了。即便如此,两个专业反派的完美配合,最终成就了大银幕上的一段经典。话语间流露出T-BAG罗伯特先生对这位敬业度和专业度双高的中国演员由衷的欣赏和尊敬。正是这种惺惺相惜,使得他在首映见面会谈到这段戏时还会情不自禁的来个“情景再现”,或许一个以饰演变态狂出名的演员才更能理解一个经典的变态狂是如何炼成的…… 淳于珊珊是个善于思考的演员,因此他往往会给角色精心设计一些很有精致感的细节,以利于角色更加特征鲜明。“鸿”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除了那一串儿嘴巴,那一大段中英文夹杂的疯狂咒骂,当然还有那段脱裤子暴露自己因毒品而小便失禁的戏。据淳于珊珊透露,这场戏是他自己设计的,连导演当时都不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我不禁猜想导演在监视器背后的表情,我相信即使最了解淳于珊珊的导演或者观众,恐怕也想象不到他居然会有如此设计。或许很多人也会跟我一样脑补三个字,“算你狠”! 为了使“鸿”可以一直保持“HIGH”的状态,保持瞳孔放大的效果,淳于珊珊说,他在每次拍摄之前都要用一杯伏特加打底,以至于拍到最后几乎把自己喝废(当然,也喝光了剧组的预算)。听起来颇有一种“淳于斗酒戏百变”的味道。淳于珊珊在影视圈是以敬业著称的,也是以敬业立足的,演反派是该狠一点,但对自己狠,还恨到如此地步,自虐到如此境界,淳于珊珊也算无出其右了。 说到敬业,顺手还得给淳于珊珊的英文台词点个赞,作为中国演员,能把英文台词处理的不亚于中文台词的抑扬顿挫,展示出角色复杂纠葛的内心状态,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与淳于珊珊平日在语言方面的积累和表演中的投入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丁晟导演最终给“鸿”的结局是有些模糊的,自杀未遂似乎蕴含了很多未知和可能的惊喜,导演说他是要拍续集的。我猜想或许这个模糊的状态是想给“鸿”在续集中留一个活的空间呢?如果真是如此,那可正是“导演英明,期待满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