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山隐修人(四十五)秦地无闲草 自古多名医

 雪花飘飘WCQ 2019-12-30

听说我的行走终南山计划,西安无名氏兄(《内证观察笔记》作者)马上列出一张路线图:寻访老子、王重阳、姜太公、周文王、孙思邈、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的足迹......以及不知其踪的“隐修人”。

一些素昧平生的中医、中医爱好者也向我推荐了不少陕西本土中医。

太白草药医学历史悠久,其中传承据说是从王重阳—马丹阳—丘处机一直到近代龙门派的道长张宗宽,李白生等名医。太白草药在《国家药典》中大多没有收载,药材公司不经营,中医处方也不使用。但是长期以来,秦岭一带民间草医们用其防病治病,特别是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发挥者很大的作用,在民间享有很高的信誉。

“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就像当年福建盛产杉木,造就了福船,而秦岭丰富的药材资源,培养出一大批太白草药医生,存在就是合理,老话一定也有道理。

2012年,把师父张至顺老道长送进终南山八卦顶之后,我拐道探访了一些秦地医生。

魏国龙医生是我见过的医生中最平和的,那份从容淡定没有几十年的修为肯定达不到,不对,上百年,他们家世代中医呢。说这话的时候让我想起曾有人问张大千老先生:“看您画画,几分钟就完成了,为什么一幅要卖那么贵?”张大千放下笔认真地回答:“这幅画我们中国人画了几千年!”

魏医生1944年生于古秦都雍城,祖上数辈业医。后来拜西府名医李怀亮,雒敦颐等名医为师,并得到“高道人”、“四角王先生”、“九龙山庄主”之点拨与传方......

魏医生之子推荐父亲的邮件是这么写的:“家父为人清静淡泊,以济世弘道为人生追求,奈何世事沧桑,诸事不能如愿,志向难以施展,遂甘于隐身村野,躬耕陇亩,治病救人,随遇而安,不复出世......”

站在魏医生身后的就是他的儿子,陕西中医学院毕业。老魏医生的医术多高我没机会亲眼见证,不过据小魏的同学说,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不少老师的病都找小魏看的。

老中医刘庆华对于太白山草药如数家珍,并且能够结合中医理论熟练运用太白草药,是为数不多的太白老中医之一。刘医生长得有点像老顽童周伯通,笑口常开,一把大胡子谁见了都想摸一下,和魏医生性格截然不同。


在无名氏兄列举的让我寻访的十几个人物线索里,有名有据的今人只有一个:“山中土医毛水龙。”他备注说:“毛水龙,山中药民出身,六十年来秦岭采药寻药,已完成《秦岭本草》系列的《秦岭七药》和《秦岭地道药材》两本。

一位写《秦岭本草》的药师?一双粗大的手在电脑键盘上辛苦地爬行,沾满黄土的裤腿边还有一堆草药标本......这个故事有画面,我喜欢。

初见毛水龙老师,是在他西安的办公室里。我下意识地看看他的鞋底,“老师,您现在还进山采药吗?”当年的生产队长民兵连长,现在理所当然六十五岁功成身退,闭门著作功德圆满。

“我昨天刚下山!”毛老师操着一口浓重的陕西腔,中气相当足!“每年我都要带着儿子至少横穿一次秦岭,到深山无人区去采标本。”

有意思,六七岁就随着父亲在山里跑的毛水龙,五十多年后带着儿子满山跑了。不知道他的儿子将来会不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儿子走进那片茫茫秦岭大山?

毛老师转身捧来一叠标本让我们参观,这些标本被塑封在真空状态,看上去还很新鲜。这些年他主要的工作就是采集标本和写书。套用户外玩家们最爱说的那句话:“我如果不在山里,那就在去山里的路上。”

1985年,应国家要求,毛水龙老师曾经在在周至县做过一次民间中医调查,了解到当时全县还有13位具有专长绝活专治疑难杂症的民间中医,“可惜现在没有一位的医术传下来了!”

再看今天这些星火残存的太白草药医生,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从体制要药材到传承......嗨,你说这些老中医会不会有一天就像那些中式古帆船一样,迟早要退出大海离开我们?

2004年毛水龙老师开始着手写关于秦岭中草药的书《秦岭本草》,他收藏的秦岭药材标本已经有超过六千份之巨。

“七药?听上去怪怪的,啥意思?”咱不是中医的好处就是可以尽情问外行问题还不害羞,人家也不怪。

“中医用药,根据用药位数的奇偶,分成有偶方、奇方,秦岭七药多是单味使用,在复方应用时常为君药,慢慢奇药的命名就演变成七药,七,阳中之正也。简而言之就是是对疗效好的药材的美称。”毛老师像念顺口溜似的倒出一堆的七:黄三七、白三七、黑三七、铁牛七、桃儿七、纽子七、偏头七、王八七......

毛水龙老师说自己在秦岭地区收集到的七药就有149种,比民间72味增加了77味。这不正是我要找的那草药人吗?!一切就像安排好了一样,我听见毛老师说:“如果你有兴趣,半个月后我正好进太白山,可以同行!”

我跟随师父张至顺老道长在八卦顶住的时候,常常远眺对面的太白山,一直非常向往。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海拔3767.2米,终年积雪。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高山落差,形成丰富的植物生态,种子植物就有三千四百多种,药用植物两千多种。

神农尝百草,始有中药。

进山之前,为了表现咱也是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赶紧把草药秘诀掏出来复习一下:

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

前人相传授,意在概括中。

生毛能消风,黏泥拔毒功;

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脓;

茎方善发散,骨圆退火红;

叶缺能止痛,蔓藤关节通;

色红主攻瘀,色白清肺宫;

味苦能泻火,味甘可补中;

酸敛涩止血,辛散咸润融。

病魔相烦扰,药到遁无踪。

最是辨形色,妙用自无穷。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

茎叶宜盛夏,花在含苞中;

果实熟未老,核熟方有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