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爆料,武汉地铁第四轮中部分线路需更改建设模式,疑似将改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地铁投资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建设进度的大幅调整。目前包括前川线、12号线、新港线在内的多条线路,其建设模式都可能发生变化。 在武汉城市留言板查询来看,这种传闻确实有迹可循—— 有网友问及“前川线6月开始土建招标,招标结果怎么还不开标?”问题时,官方回复称:根据市政府要求,目前正在研究前川线工程建设模式,我公司前川线工程招标流程已暂停。 另有网友在武汉城市留言板问及“7号线延长线是否改道?”问题时,官方亦回复称:目前我司正在积极推进前川线站点周边详细规划、线路设计等前期工作,市政府推进研究前川线建设模式问题,开建时间需带建设模式明确后方能确定。 近年,我国各大城市形成兴建轨道交通热潮。 然而轨道交通造价高昂(地铁每公里4~5亿元左右,地面线每公里1~2亿元左右)。 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光靠政府财政投资显然是难以满足的。 因此,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吸引国内外民营资本的进入,是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所谓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该模式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 在我国已有运营成熟的PPP模式: 一种是北京地铁4号线,政府承担70%的土建费用,其余30%由社会资本组建的项目PPP公司来完成; 另一种是深圳地铁4号线,全部交给香港地铁公司建设和运营。 项目公司模式,就是组建一个地铁项目公司,负责资金的筹措,建设和运营。 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那么,用这种方式建设地铁,是因为黄陂没钱吗? 按2017年公布的地铁建设协议,黄陂暂定先出现金45亿,分三年支付(每年平均支付15亿左右),剩余部分用土地或其他方式抵偿。 根据2018年黄陂财政预决算报告,2018年黄陂政府预算可用资金总计260亿左右,这修地铁的15亿只占其中的5%而已。 并且前川线东西湖也要拿一部分资金,所以地铁前川线的启动资金应该不成问题。 地铁建设模式的改变,并不代表什么。 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可以使公共部门的成本和风险大为降低,既满足了民营企业盈利性的要求又提高了公用事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虽然前期启动速度可能慢一点,但早晚都是要建成的,建设模式的改变只是为了后期更好的建设和运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