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叹,秦始皇时代的超强写实!看古代中国如何创造「汉唐奇迹」

 alayavijnana 2019-12-30

「 汉 唐 奇 迹 」

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

📍杭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秦始皇陵中除了兵马俑还有什么?

发掘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一个令世人震惊铜水禽陪葬坑

里面共有四十余件铜制水禽,包括天鹅、鹤、鸿雁;每只都是原大制作,动态各异,栩栩如生。

比如,这只悠然凫于水上的鸿雁。

若不是斑驳铜锈,很难相信眼前这只鸿雁是青铜铸造而成的。

它与真实的鸿雁是如此相似,一比一大小,丝丝入扣的细节——雁颈呈“S”状,平视前方、双翼收拢,雁身匀称、姿态均衡。

在论及中国艺术作品时,我们常常谈到“写实”与“写意”。如果说,写意更在乎自己内心的表达,写实注重的则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

这只鸿雁就是一件典型的写实作品。

大秦高度的写实被学界视作神秘的昙花一现——它在突然出现的瞬间就释放出夺目的光彩,又随着大秦帝国的瓦解戛然消失了踪影。

秦 水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 K0007号陪葬坑出土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人看来,这似乎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要知道,写实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回顾艺术发展的历史,写实是人类智力所遇到的最大挑战。

关于“写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艺术家们,有过怎样的探索,抵达了怎样的高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馆大展“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中,我们会找到答案。

此次展览筹划多年,集结了国内12家公立收藏和研究机构所藏130余件珍贵汉唐文物。展品借展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


展览现场

方闻教授收官之作

“汉唐奇迹”,是已故著名艺术史学者方闻教授晚年最关心的展览,也是他学术成果的体现。

大约九年前,方闻教授将他正在写的文章《艺术即历史:汉唐奇迹在敦煌》寄给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缪哲。

何为“奇迹”

缪哲教授从1992年方闻教授在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展览说起。

那场名为“超越再现”(Beyond Representation)的展览,是方先生一生中最重要、也最体现他学术思想的大展。

展览所呈现的,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大的转折之一,也就是由宋代写实性绘画向元代写意性绘画的革命性转折

在这场展览后,方闻教授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宋代是写实性艺术的顶峰或说结束,那么,这个传统究竟是如何开始、建立的呢?

那篇文章,以及这次展览,就是他思考的结果。

纵观历史,似乎只有两个文明发展出了发达的写实意识和能力。

一个在西方——

贡布里希曾无比激动地将希腊的再现艺术称为“希腊奇迹”,从僵硬到完美的希腊雕塑,这种革新应享有盛名。

之所以是“奇迹”,只因这种写实的意识与能力近乎神的赐予,人间并不常有。

而另一个,存在于东方的中国

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写实能力,从零开始,有过漫长的探索与进步。

对写实的关注,在先秦时期初现端倪,经历了由汉到唐数个世纪的修正与完善,终于在盛唐时期完成嬗变。

方闻教授称之为“汉唐奇迹”,更通俗地说,即“汉唐的写实艺术”。在中文语境中,也可说是“状物”

所以本次展览所讲述的“奇迹”并非汉唐之间精品文物的罗列,而是艺术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即艺术家描绘客观事物的目的和方法。此处所谓之“状物”,即以模仿外界事物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在三维空间里,表现为模拟客观事物的外形,重塑其形态的过程;诉诸平面,则是利用线条、色彩、阴影等手段呈现三维空间中的事物。这与西方艺术中频繁涉及的概念——“再现”(representation)是基本对应的。

“汉唐奇迹,闻之方闻,2008”
——方闻先生(字闻之)手书于浙江大学

纹样的黄金时代

来看看,关于“写实”,先人们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汉以前,人们对描绘周围客观事物似乎没什么兴趣。

彼时最能反映中国艺术特色的,是器物表面千姿百态的“纹样”

所谓“纹样的黄金时代”,当之无愧——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器物表面纹饰高度几何化、抽象化。尤其青铜器上,常见这些纹样:饕餮纹、凤鸟纹、龙纹等。






比如,展览中一组来自战国的青铜“冰箱”

这是一套出土于九连墩2号墓的鉴壶组合,壶为盛酒器,在炎热的夏季,往鉴中盛放冰块后,放上盛酒器,就能喝到凉凉的冰酒,相当于现代的冰箱

在这组器物身上,就能看到当时典型的纹样。

壶的腹部饰有卷云纹、陶索纹、兽首双身怪兽纹,壶耳饰有云纹;铜鉴身上也饰有三层纹饰,和壶身基本相同。






春秋战国之交,一些变化悄然发生。

细看展厅中央这件嵌红铜狩猎纹画像壶上的纹样,工匠们开始加入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几何化、抽象化的纹样。比如狩猎、采桑、宴乐、战争——再现贵族世俗生活的场景

人们终于显露出描绘经验世界的兴趣。艺术与现实之间,第一次建立了有意义的关联。

尽管,在表现、布局上许多器物仍受到此前纹样艺术的束缚,但状物艺术,已开始悄悄萌芽



春秋(前770—前476) 狩猎纹画像铜壶 青铜

河南淅川和尚岭2号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令艺术家骄傲的「手」

如何在作品中更真实地表现三维世界?秦汉时代的艺术家们有了更值得骄傲的成就

尤为瞩目的是两件汉画像拓本中出现的“手”——

这是分别揭自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两处的画像拓本,内容为男性人物像。

细看,画面中竟出现了数十种不同形态的手

东汉 打虎亭1号墓画像石拓片
男性人物图(前室西壁北幅画像)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局 部

学美术的都知道,“画人难画手”。打虎亭画像中的“手”,尤其能体现东汉后期再现绘画的革命性进展

缪哲先生谈到:“自然状态下的手,其手掌、手心与不同的手指,不仅分据不同的画层(planes),彼此的解剖关系,也因手姿之不同,而呈现复杂的结构牵连。

想在平面中真实表现肉眼所见之手,须使用“短缩法”

短缩法是根据人们的实际观测,在平面上把一个实际上较长的物体,以缩短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景深感。

打虎亭画像中的手,就是短缩法典型的成功案例。

对这一挑战的征服,想必令艺术家骄傲极了,以至于有些人物似乎在做出了相当夸张的手势

正如缪哲先生所言:“在再现传统建立中的汉代,这则是最伟大的发明。

他同时举了西方的两个例证——

阿尔忒弥斯神庙重建时,以弗所人曾延请希腊绘画巨匠阿佩莱斯绘制亚历山大像。

当作品完成后,有一画面细节震撼了所有人。人们看到,画中的亚历山大“手指欲起,几脱壁而出”

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天顶中所绘先知哈曼的手。

画家甚至太得意于自己的发明,“在完成的作品中,他竟不顾图像学的要求,让手遮住了先知的脸部。

对于率先跨出这一步的人类来说,这的确振奋人心!

▲ 米开朗琪罗西斯廷壁画(先知哈曼之手)的设计稿之一与完成作品

回头再来看打虎亭画像中各种形态的手指——

缪哲教授写道:

“了解了这些,我们便可晓悟打虎亭画像中手的细节之于中国再现绘画展的意义之重大了:那仿佛转动于壁间的手,不仅意味着画家可创造复杂的短缩,也意味着他有能力把不同短缩所在的局部空间,整合为连贯、完整的空间。因此,当贡布里希说‘短缩法仅在希腊获得了发展’时,他显然是错的。”


东汉 车马出行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2004年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郝滩汉墓出土


东汉 嘉祥祠堂画像 局部 石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数百年梦想的实现

以中国艺术史中著名的《女史箴图》为例,作品中已能看到更为成熟多样的表现手法,来面对状物写实的挑战。

比如线描法,这是中国艺术在平面上最为重要的状物手法

这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绘画镇馆之作,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东晋顾恺之的绘画风格与样式。

画中人物皆以紧劲而罕有变化的线条勾勒而成,用笔纤细有力,细劲连绵,把宫廷女性的容貌与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这种画法,有一种专属的名字——“高古游丝描”,又称“春蚕吐丝描”

画家熟练地运用线条,表现出画中人的“瘦骨清相”。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复制品) 绢本 局部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如果你仔细看,还会发现画中对人物衣褶和休榻帷幔的处理,已开始用浓淡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光影效果

无论在体积感和动感上,都达到了写实的效果。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复制品) 绢本 局部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南朝 竹林七贤之嵇康 南京博物院藏

雕塑上,状物艺术的探索也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这件制于北魏晚期的佛造像,虽雕刻精美,但仍存在身材比例失调,衣服褶皱僵硬、平面化的现象;而这件北齐彩绘佛立像比例已趋于自然,有了较强的体积感,紧贴在身体上的衣服,雕刻出了轻薄的质感,有如“曹衣出水”




北魏晚期 彩绘贴金菩萨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出土

北齐 彩绘佛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
1996年山东省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唐 马头明王坐像 陕西碑林博物馆藏
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安国寺故址出土

唐 童子坐像 河北博物院藏
1954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时至盛唐,人们已经正确掌握了人体比例和结构。

他们可以自如地表现如S形的扭胯动作,为整座雕像注入活力与动感。

唐 佛立像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唐景龙四年(710) 佛坐像 山西博物院藏
1982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出土

隋唐时期大量墓俑上,你也能看到越来越成熟的状物技法。

唐 跪拜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紫薇工地

唐 男装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2000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李宪墓出土


唐 彩绘骑马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2000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李宪墓出土

唐 仕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2000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李宪墓出土


唐 彩绘天王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 陶马 西安博物院藏


唐 牵引俑 西安博物院藏

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所藏的这件唐代《马球图》壁画上,画家已经能够通过手指力度的控制,将线条操纵得张弛有度、节奏分明,达到了写实状物的绝佳效果


对于写实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在更多的历史遗存中,留下了大量例证。

站在千余年后的当下,回看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由汉至唐几百年间的努力,令人感动。

这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状物传统从发生到成熟的一段重要历史,更是人类智力一次极大的飞跃。

其间,凝聚了中国艺术家们几百年的思考与实践,亦倾注了他们再现真实客观世界的梦想与激情

展览在最后结语中这样写道:

“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于写实状物的探索不应被遗忘,他们的努力铭记在大量今天可见的物质遗存中。”

当你了解“希腊奇迹”之时,别忘了,在另一个时空,中国汉唐时期的艺术家们也曾有过相同的梦想与激情。他们的创造,同样可称为一场“汉唐奇迹”。

这场展览或许只能对这一“奇迹”做出窥豹一斑的描述与阐释,“但这足以引发我们对汉唐文化史中诸多问题的再认识,以及在更广阔的世界文明脉络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轨迹的重新审视。

就在最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先生来到浙大艺博馆讲座,这里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他特别在自己的公众号中介绍“汉唐奇迹”展,布展与说明都颇为费心。如其所言,单纯就文物“等级”而言,展品并不特别突出,但“就像考古学家不是像盗墓贼那样去挖宝一样,我们这些看展出的闲人,也不都是去看宝的,我们是去看历史留给我们的影像。”

以历史的影像说明问题,引人深思、启人心智,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眼光,这正是一场好展览的要义。

12月8日,历时三个月的“汉唐奇迹”展即将落下帷幕。

闭幕当天(12月8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将举办汉唐之夜主题活动

活动当天,博物馆将延长至21:00闭馆。所有展厅、咖啡厅、报告厅均面向公众开放,并于18:00推出汉唐奇迹专题导览,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相关领域专家主讲。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展玩并没有能力对“汉唐奇迹“的问题做出细致的解读,本文大量内容参考了方闻教授、缪哲教授以及浙大艺博馆王珅、瞿炼等专家学者的研究与解读。同时,因为能力所限,我们的理解或与学者的研究成果存在出入,存在错漏,敬请指正。

诚如缪哲教授所言,希望以此展览向方闻先生和最先开始这种思考的学者们致敬,也希望在他们的启发下,把这样的思考呈现给更多对中国艺术与文化怀有好奇与敬意的观众。


· 更 多 展 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