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科亮视点】原创首发:剧变时期的玉米育种与产业新思路

 昵称37581541 2020-01-01

国科注

自国科农研院公众号面向全行业征集原创首发以来,我们得到了业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我们征集到了众多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文章,对行业发展的思考颇有见地。国科农研院在近期已经发布多篇,并署之以“原创首发”,后续仍会继续精心筛选并分期发送。

本期是李晓林老师所作,文字很诙谐,内容接地气,看得出是对育种、营销、企业管理、一线市场进行深度思考之后的作品,欢迎业界讨论点评。同时,我们欢迎更多的业界专家向我们投稿,将您的观点向行业发布出来,是对是错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对行业发展有帮助、是真知灼见即可。国科农研院期待着与大家携手,共同推进我国向着现代农业强国、种业科技强国、行业创新强企不断前进!



时间真快,像钱包里的钞票,飕飕的飞走了,书面的说法叫“白驹过隙”。上次从海南刚回来的日子是4月4号,满载希望的种子,短暂的四个月转瞬即逝,承载梦想的种子已经能看出端倪了。就像高考生一样,过重点线的几乎没有,过一本线的有那么寥寥几个,多数还是要复读再考,离地里的答卷出成绩还有两个月,总希望这次能出现奇迹。
育种至今尚未亲手抓到过特殊配合力的狐狸尾巴,她对于我还是个传说,区试里也有几个正在试验的,既想快点出结果,又怕还是个赔钱货,最近一直在反思,育种怎么搞,出路在哪里?

1、市场形势与生产现状
今年西北戈壁变江南,几乎每周两场降雨,气温比常年偏低,预计又是一个丰收年,而且有可能创历史新高。之所以这样想,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今年是2015年来制种面积最大的一年;二是气候湿润花期协调,有可能单产再创新高;三是近年来推广滴灌技术,在节水的同时,保障了植株发育协调,粒重和粒数双提升,从甘肃到新疆制种花期和产量风险大大降低,同样的水量保障了更大的面积。
预计在连续3年种子库存量缓慢降低后,今年将会再度反弹,加之今年生产品种总数创历史新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个年不好过,而且今年黄淮主产区持续干旱、高温、暴雨,也会对一些品种形成致命打击,真正能杀出血路冲出重围的企业大概不会很多。今后再度出现种子周期性紧张的买方市场的年份,大概比出现日全食的几率高不了多少,短时间内出现战略反攻的机会几乎没有,这个战略相持局面恐怕要再持续3年以上。
种业还处在自由竞争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注定是一个残酷的阵地战,即使少数企业有销量,也会利润微薄,前途凶险!这就像当年抗美援朝一样,在战争势力未发生根本转变前,没有速胜的绝招,一个字“熬”,还要继续煎熬,熬到对手熬不住了。

2、种业需要供给侧改革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节能降耗,减少无效竞争,去除高耗低效的产能,鼓励创新,要占据技术制高点,形成技术和市场的双向控制。
毛主席在战争时提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简单的重复一个材料的修饰改良全国累计不下几千个案例了,例如黄淮“郑58改6wc”、东北“4cv改b1m”。靠一个简单的修饰修补形成大的优势几乎不可能,育种设计要从市场需求倒推,建立当前用户需要的品种模型,很多育种家得到的信息是经销商的思维,有甚者是某个专家的学说,更有甚者是拍脑袋甚至是拍屁股得出的模型,动辄“矮、早、密、易机收,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这跟实现共产主义一样,太遥远!

前年先玉335散籽及套包臭大街了,去年XX7品种也气味不新鲜了,简单仿一个类335品种,姑且不说真正增产,就是产量持平,抗倒性略好,又能如何?去年东北中熟国家试验先玉1739区试增产8.7%,更可怕的是生试增产8.6%,最可怕的是其早熟接近两天、抗倒性和抗病性有明显提升,我们还没有革了335的命,人家先锋自己先革了,好不容易登上了窗台,发现对手又上了一层楼,梯子短大发了。


黄淮至今还没有把郑单958干趴下,今年晃晃悠悠又要起来,我估计如果郑单958会说话,肯定得说:“我太累了,让我歇歇吧!这担子一挑就20多年,谁来换我呀!”。高温干旱连续3年袭击黄淮,丹玉405悄悄地火了,细数一下黄淮春播和丘陵山区品种,才发现一代英雄已渐渐老去,农大108、金海5、蠡玉16都已经廉颇老矣,去年调研农民要抗旱耐瘠薄的皮实品种,玉米不值钱了,要讲究性价比高了,细分市场,才发现原先看不上眼的市场已经悄悄成长成大市场了,都快包围济南城了。山东接近50%的市场不是灌溉区品种,而是半雨养品种,目前抗旱、耐涝的粗放管理品种竟然没人搞,形势变了,水源紧了,劳动力贵了,能不浇水就不浇了,该区域还有扩大的趋势,尚没有真正的抗旱品种,目前的品种都是对付一下。

因而,玉米育种首先要供给侧改革,不走模仿的老路,要创新,要首先解决生产上的主要矛盾,提纲才能携领,纲举目张,把大的生态区进行细分,针对细分市场重点突破,一步一步向前走,不能短视走猫步,要从战略高度进行定位,确定目标市场,主栽品种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排好优先序,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项克服,梯次整合。

例如定位黄淮春播品种,要解决抗旱、耐高温、大穗、抗倒、抗花叶病毒、耐瘠薄、耐涝、稳产、耐蚜虫玉米螟、抗穗腐等矛盾,优先要解决的是抗旱、耐高温,其次是大穗,再次是抗倒。从这里看,丹玉405像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丹玉405是黄淮春播很好的模型基础,在此基础上解决了抗倒问题就领先了一程,有可能在解决抗倒的同时将抗穗腐也解决了,那么这一类别的育种家就要很长的时间来领悟和追赶了;如果再进一步解决了抗病性的问题和品质适中的问题,估计在京津周围、河北黑龙港节水春播区和西部山区、山东半岛沿海及内陆丘陵山区、安徽中部低密区、河南西南部低密区,就会形成一个非958传统优势区的新优势区,面积虽然略低于原郑单958优势区,但是这个区域的经济购买力、品种竞争力、市场急缺度都会大大提高品种盈利能力,远非当年郑单958的利润率可比。

3.当前高投入的推销模式不可持续
当年接触一位国内销售顶尖大咖,他的名言激励了一代营销人员,“三流的品种照样能操作出一流的业绩!”。当时觉得耳目一新,现在回想起来,是时势造英雄。在当年种业处于卖方市场和后期优势品种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高仿品种创造大业绩也符合经济规律。现在如果谁还在奉为经典,估计倾家荡产是必然。我们对登峰极致的营销跟不起,而且即使跟了,估计即便不是心里拔凉拔凉的,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前面的路还长着呢,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忽悠得一时,忽悠不了一世。

打铁尚需自身硬,品种好是真好育出一个好品种就可节省上千万的宣传费用,钱首先要投到品种上才是最明智的,好的品种才能用相对低的投入换来持续的回报。在好品种上投资才是财富的叠加效应,而不是沉没成本,经不起考验的品种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设计定位一个育种目标。定位对了,就是几百上千万先赚到了,实施成功了并不需要高成本操作,像电影一样,以前靠大成本大特效的大片现在没市场了,为什么?除了感官刺激外无法刺激灵魂---空洞!人们觉得看一部电影要有精神,有内涵才不简单。今年到吉林调研了一个XX,感觉很神奇,很震撼!在非转基因区,在原来先玉335的传统优势区,一个乡镇经销商第二年销售创造14万亩的业绩,占比当地70%的栽培面积,一个市级代理商第二年销售32万亩,是同年先玉335及类335的10倍。该品种仅一条就值千万广告费,原来东北玉米品质定价标杆是先玉335,其他品种依品质差异降低2-3分钱,今年该品种成为新的标杆,比335高了3分钱,粮商乐意出,经销商高兴,农民喜欢,这是真实惠,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不花钱的广告,排山倒海的效应!也就是在今年东北销售形势下该品种能在4月28号清仓封库的根结所在。其实,我们一直觉农民穷,打价格战好打易赢,表面看特有谱,实际看特没谱,根据今年该品种销售农民到店第一句话就是“有没有XX?”,没有掉头走人,没工夫跟你扯犊子,老子不差钱!由于涉及企业秘密,其他的优势我就不细说了,该品种已经在335区域成功实现了升级换代,这是我看到最好的迭代版先玉335,不是之一是唯一,今年如果没有大的人为失误,这家企业是瑞雪兆丰年了,从目前东北的降雨看,这家企业的牛市来临了,如果先锋不能快速推广适合新品种,该企业的牛市可能要持续几年,在它的影响下,先前投入大成本的那些企业,当心就一夜北风吹了,不说了,说多了有些企业家心头滴血撒盐的滋味,不好受呀。总之,当前在电商、互联网 的大背景下,种业高投入的推销模式不可为继,归根结底需要好品种。


4、节本增效怎么搞
前几年某著名大企业算了一个账,先玉335一亩地制种可以产480-500公斤商品种子,可包装400亩地商品用种,单位用种量1.2-1.3公斤,而该企业主推品种产量接近,但是由于籽粒大只能包装300亩左右,算下来销售净利润率差了一倍。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同样的制种规模,同样的资金规模,同样的市场操作,最终除掉人吃马耗,年终算账,企业净利润差了5倍!一个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差异就是这么大,你觉得育种不是个很神奇的事情吗!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靠其他的途径节省成本还有比这个账更大的吗?
由于今天谈育种,其它涉及营销和加工的方面就不谈了,以前有几个育种家算过这个账,相同粒数千粒重差四分之一,销售利润率差一倍,净利润率差五倍,你在选系时有这根弦吗,母本千粒重降下来,父本怎么办?如何平衡杂交种的千粒重不降低?这是个系统问题,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是微积分,是系统工程,不谋全局者,不能成大事,商业育种失去了商业利益,也就失去了商业价值,对所有的育种者都一样。

5、思路决定出路


育种什么最重要?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出路什么最重要,设计最重要,举步上则取步中,举步中则取步下。设计不全面不领先,用歼8打F35,1000也比不了1,这几年全国玉米主产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拿着10年前的黄历推明天是个好日子能准吗?有多少育种家很久没有接触市场了,这些变化你了解吗?
新的玉米价格体系下,农民如何管理玉米,关注点发生了哪些变化?新的土地集约化种植,种地大户喜欢什么类型的品种?国外公司先锋、迪卡新审定品种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在即,你准备好了吗?
国内系老了,国外系保护了,杂优模式要调整吗?如何合法利用新的国外资源?现在亟需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在不增加熟期和水分的前提下提高抗性?找到解决青枯、穗腐的资源和技术路径了吗?
还有人在炫耀小米加步枪的选系,对DH等生物技术怀疑吗?还有人坚信只要把自行车踩得足够快,照样可以上月球吗?你的育种流程有标准吗?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泉头活水来”,我们都有自己的清泉补充吗?
没有理由不前进,没有借口不打拼,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在阳光下灿烂,在风雨中坚强,在TH123平台(编者注:TH123平台指部分玉米育种家们自发设立的玉米育种与产业发展交流群“TH123互助学校”)上看到了众多鲜活的榜样,是群主带领大家不忘初心,坚持使命,砥砺前行,愿大家在TH互助123学校群中加强沟通交流,深度探索,深度合作,尽快形成优势互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重在行动,重在落实的干事平台,知行合一,实干兴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