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豆与人——评卡尔·罗杰斯的个人成长理念

 太行森林 2020-01-02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说,他接触的一些学生对父母的意见比较大。我说,父母的教育可能会有问题,但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现在的风气。一些流行的思想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排斥,受这样思想影响的人也就容易找父母的毛病,倾向于把自己的困难归咎于父母。
这些思潮的基本特点是强调人向内看,向内寻找人生方向,同时,外界要支持而不是妨碍这样的努力。我们受到铺天盖地的宣传的影响。“做你自己”,成为了我们时代比较流行的一个口号。
如果不去了解这些思潮,我们将很难理解这些年我们社会所经历的一些变化。突然之间,居然有一些人开始不能容忍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甚至不仅批评、惩罚不好,表扬和奖励也不好。许多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夫妻之间、隔代之间存在着高度紧张的关系,由于彼此的观点差别如此之大,以致吵架可能都吵不到一块去。还有,更多的人强调原生家庭的问题等等。
一种思潮的流行,不论其背景如何,往往是因为它能够回应许多人内心中的某些愿望。由于它带来的复杂的后果,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它。我们需要去看到它们可以怎么服务到人,又怎么避免它们自身的局限性所带来的问题。
本文将试着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卡尔·罗杰斯的观点。希望能够引发朋友们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讨。
二、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认为,生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无论刺激源于内部或外部,环境有利或不利,生物的行为都朝着维持、加强、繁衍的方向发展。”
虽然一个生物的自我实现倾向有可能被扭曲,但这种自我实现倾向不会消失。他以土豆为例来说,他童年时,土豆被放在地下室的储物箱里,虽然环境不利于土豆成长,但土豆总会发芽。同样的,他认为“生命被扭曲”的人也具有特定的倾向:“他们按照自己认为能获得的唯一途径朝着成长与实现不断发展。”
罗杰斯把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当作他的个人成长理念(“个人中心取向”)的基础。他说,“个体内部拥有许多用于认识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基本态度与自我定向行为的资源。只要营造出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这些资源都会被调动起来。”
他认为,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真诚;其次是接纳、关心或重视,即“无条件的积极接纳”;第三是积极的体察式倾听。而且,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治疗师和来访者,而且还适用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他说,“事实上,它们适用于以个人发展为目的的任何情境。”
三、埃伦女士的故事
在《论人的成长》中,卡尔·罗杰斯还讲到了埃伦女士的故事。罗杰斯认为,埃伦在二十岁以前的生活是正常的。但是在二十岁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埃伦与一位外国人订婚,然后遵从父亲的意愿取消了婚约。罗杰斯说,“这期间,大概有几个星期的时间,她暴饮暴食、体重猛增——这是她主要症状的表象。这或许表示她开始不信任自我。只有遭到同伴的嘲笑时,她才开始节食。她越来越需要依靠别人的期望过活,因为她的冲动是不可靠的。”他认为,虽然这不是埃伦和自己深层感受第一次真正的疏离,但这一次加速摧毁了埃伦的自信。
接着,罗杰斯讲到,在24岁时,发生了另一件摧毁她自信的事情。她和一名学生相恋了,但被父母要求暂时分开。罗杰斯评价说,“她再一次不相信自己的感受,顺从父母的感受。她放弃恋情,同时再也不相信自己内在智慧的指引。只有别人的体验才更加可信。那时,她向她的医生求助。”
后来,这位女士又发生了其他不幸的事情,最后选择了自杀。罗杰斯认为,对她的治疗最大的错误是,所有的医生似乎都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值得尊重、能够自主选择的人。
罗杰斯认为埃伦的悲剧本可能避免的。他强调在安全的关系中充分接纳自己的感受的意义。他认为,“如果能开放性地对待自身的体验并敏感地倾听它的意义,她的体验就会为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提供建设性的指导。”
罗杰斯的叙述和分析为我们理解他的个人成长理论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他主张人要“做你自己”,向内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他认为,“无条件的积极接纳”等将促进个人成长;反之,不尊重个人感受的干预可能会带来悲剧。
四、土豆和人
和许多西方思想家一样,罗杰斯也认为我们的时代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为了使时代通向生存而不是毁灭,在《论人的成长》中,罗杰斯认为至少有三点应该强调:一是,价值观的基础存在于个体内部;二是,个体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三是,更强大的协作意识、团体意识以及为共同的利益一起工作的能力。

罗杰斯把他们在巴西与大团体工作的经验作为一个有希望的小典型。他分享经验说:“或许最重要的是一个惊人的转变,放弃从自我之外寻找答案、价值观和标准。非常明显地,人们开始在内部寻求他们体验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寻找别人告诉他们的有价值的东西。毫无疑问,他们开始具备生活在新时代的第一个条件。

罗杰斯的特别贡献在于,他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来帮助人们创造条件,深入探索个人的内心世界、亲密交流以及凝聚团体的共识。但不幸的是,他似乎把“做你自己”和接受外界价值观的指导对立起来,以及一概地反对外界自上而下的要求(他律)。
他观点的一个基本的缺陷是,他没有指出土豆和人的不同。在如何生活上,一个土豆并不比另一个土豆更有经验。而一个老土豆也无法指导年轻的土豆如何生活。但人类社会却存在这种可能性和必要性。
除了年长者可以指导年幼者,人类社会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的基因并不能自动告诉我们如何适应一个文化环境。例如你到国外生活,你要学习国外的语言,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同样的,你需要比你有经验的人的指导。
如果我们承认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加聪明、更有经验,那么对生活明智的选择是,把向内看和寻求外界指导结合起来。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一种内外结合的学习态度。如果只是向他人学习,不切身体会,那么就无法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做判断;如果只是自己思索,而不向他人学习,那就会孤陋寡闻、难以进步。

同时,我们需要承认,外界干预即使没有尊重到个人的感受,有时也是有益的。从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关于个人的成长,罗杰斯的“做你自己”提醒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富有建设性的意义。但作为人的可贵之处是,我们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人生的经验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关于人生和社会,如果我们都从头思考,那么还能走多远呢?为什么我们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所以,我倾向于在“做你自己”后面加上“继往开来”,改为“做你自己、继往开来”。
我们不仅是一个土豆(拥有自然性),而且还是一个人(拥有社会性)。
小结
如果一个人非常压抑,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那么“做你自己”可能就会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号召。但有的思想所主张的“做你自己”,实际上是反对传统、反对他人的任何约束。这会让原来委屈的人觉得更加委屈,更加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过去的经历。这样解决问题,可能就会加剧矛盾,甚至让矛盾变得无解。例如,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痛苦越来越归咎于父母,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也许愿意体谅父母,但在自己再次陷入困境的时候,却又难免再次抱怨父母,甚至情绪还会更强烈。
今天流行着许多和我们传统思维不一样的观念。这些观念给予我们启发,也给我们带来困惑。我们可以“入乎其内”,了解它们、向它们学习;又要“出乎其外”,用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它们,特别是结合生活实际来评估它们,做到扬长避短。

附注:本文引用的罗杰斯的话均出自《论人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