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病到底该不该忌口?肿瘤患者需要忌口“发物”吗?

 当归与地黄 2020-01-02

某次陪一中期肿瘤病人去一名中医那开中药调理,药方开好后问医生:有什么需要忌口的吗?医生来了句:想吃什么尽管吃,不用忌口。

病人听得高兴,这可太减轻心理负担了,不用这样不敢吃那样不能吃了呢!

我跟着来了一句: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虽说能吃什么尽管吃,还是要注意适量,要有节制。

清代名医冯兆张就是这样认为的。他在《锦囊秘录》中专门提到,“凡病人所嗜之物,只可节之,不可绝之。”

全文是这样说的:五脏各有它的元神,但凡非常想吃哪种食物,都是脏器的元神所想的。凡五脏的精气不足,就会求助于适合的食物以自救。

比如妊妇肝肾不足,就嗜吃酸咸食物。老人精血虚亏,就想以肉食来相补。所以凡是病人想吃什么东西,只可节制,却不要不给他吃。

假若久病烦躁厌食,这个病势不急的话,不妨暂停正在服用的药物,将他的饮食中调进他喜欢吃的东西,让他的胃气旺盛。胃气一旺,整个人的精气神就不一样。

假若这个病不能停药,则宜冲和这个药味成病人爱食的味道,才易于让病人喜欢吃,又不伤胃气。

如果不这样做,坚决不给病人吃五脏喜欢的食物,非要给病人伤胃气的药物,如果胃气都伤了,生化之源灭绝,那么想让病退神安,就难了。

冯兆张把道理讲得十分明白,强调病人想吃嗜好的食物,是想用它的味道来自救。只可节制,不可不让他吃。若“绝其脏神所嗜之食,强其胃气所伤之药,胃气既伤,化源绝灭,而欲病退神安者,难矣。”病就难治了。

清代文人李渔所著《闲情偶记》中《笠翁本草》一节,是为这种理论的佐证。他讲了这么一个关于忌口的例子:

某次他有病,想吃杨梅,医生对他妻子说杨梅性热,一二枚即可使他丧命。于是妻子哄他说街市上没有卖杨梅的。李渔心里不高兴,病情更加重了。恰好街上传来叫卖杨梅的吆喝,李渔好开心,病躯一震,忙让妻子快快买来。

妻子拗不过他,只好上街买去。结果李渔几枚杨梅吃下肚后,气定神怡,病竟然好了。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患病时非常想吃的东西,也是治病良药。

现代一些医家将这个理论归纳为:忌口也需变通。如果是病人喜爱的食品,病人觉得吃了舒适,能增进食欲、情绪好转,可以少量吃一些,这样才可以振奋胃气,促进患者情绪开朗、有利病体的恢复。


几则小知识,有关肿瘤患者如何忌口

1

肿瘤患者能不能“补”?

有些人认为肿瘤的生长需要营养,担心患癌后所吃的营养会被肿瘤抢去长个儿,所以在手术后只吃主食、青菜和水果,杜绝肉类。事实上,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发布的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指出:无证据表明营养支持能促进肿瘤的生长。

反而是营养不良的话,会造成热量、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组织细胞修复的必须成分不足而引起伤口不愈合,同时免疫力持续下降还会增加感染机会,对肿瘤治疗并无益处。

2

 肿瘤患者需要忌口“发物”吗?

什么是发物呢?百度百科上说,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发物中如鸡、蛋类、猪头肉等对人体而言为异体蛋白,这种异体蛋白可构成过敏源而导致人体发病。

还有一类含组织胺的食物,比如鱼、虾、蟹类,组织胺可导致过敏反应,诱发皮肤病,如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发热等。甚至有的高敏病人,对大米、小麦、玉米等都可产生过敏反应。

对此,现代研究有这么一种说法:忌食这种可让皮肤过敏的发物对于外科手术后减少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过敏和肿瘤的生长是相同的吗?当然不是。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代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其生长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于人体,生长速度则更多的取决于自身。所以关于“发物”的问题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该说只要吃了没有不良反应,这些东西可以少吃。比如一个月只吃1、2次,每次少吃点。

3

为什么化疗时需要“忌口”?

化疗期间,医院都会给一个饮食清单,上面写明了不能吃的食物,包括辛辣刺激食物,腌炸薰、生冷硬的食物,更不要喝酒等。这些饮食容易导致胃肠道不适,尤其不适合消化系统肿瘤的患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太适合患者的饮食,比如易加重呕吐的食物:香蕉、核桃和茄子、虾米、紫菜、黑芝麻等。易导致腹泻的食物:贝壳类海鲜等。当然这得视患者情况而定,如果胃肠道吃了没什么反应,可以少量食之,并非禁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