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忆过年

 秋阳书苑 2020-01-03

        2008年的大年三十和新年初一,我是陪妈妈在乡下过的。与其说陪妈妈过年,不如说是

去感受全家团圆的那种欢乐气氛,去饱尝妈妈忙前忙后做的那顿年夜饭,去寻找儿时过年的那份喜悦,那份记忆……

 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记得小时候,从进入农历腊月开始,年味就渐渐地浓了起来,家家户户都提前跟杀猪佬(屠宰户)约好了日子开始杀年猪了,一年辛辛苦苦喂一头猪,只为了过年,哪家年猪杀的大,表明哪家这一年富有。宰猪的那一天,主人家都要欢欢喜喜的接来左邻右会。亲朋好友来家里吃“杀猪饭”款待客人,高高的八仙桌上必定是肥嘟嘟的红烧肉、鮮嫩的猪肝汤和滑溜溜的猪血片,再准备几斤上等的粮食酒,一屋子人吃着、喝着,不亦乐乎。

      年猪杀好了,女主人就开始灌香肠,腌腊肉,因为过去没有冰箱,腌起来可以让肉保存的间长一些,腌上十天半个月便可出缸,放在大阳下暴画,直到晒的发红,红得流油,然后挂在屋里即可。也有的人家不采用日晒,把肉放在火堂上让烟熏上个把月,然后存放起来,虽然不太美观,但吃起来可香了。
        到了腊月初八,全家人一起动手,把家里屋上屋下,屋里屋外,屋前屋后,边边角角打担得干干净净迎接过年。当天下午,妈妈就用糯米、紫米、玉米、红豆、板栗、花生、小米,红枣等热上一锅腊八粥,以求家人健廉平安,来年丰调雨顺。
       到了腊月十几,家家都忙着制作麦芽糖、做米酒、打豆腐,炒干货,说起麦芽糖,现在的很多人对麦芽糖的做法不一定亲眼见过,更不知道如何操作了,这是一个古老的手艺,先将大米,也可以是玉米或红薯(最好是糯米,因为糯米出糖率高)洗净放入锅中,加上二至三倍的水煮沸,然后将先准备好的麦芽粉放入锅中拌匀,发酵3—4小时,便可进行过滤,将过滤下来的糖水重新放入锅中煎熬,随着水分的蒸发,变成糖稀,糖稀越来越粘稠了,一直熬到水份完全蒸发,剩下的便是鈍糖,再放入炒好的芝麻或花生,然后拿起来放在糖板上压平切成片片,便成了“芝麻糖片”或“花生糖片”了。也就是这段时间家家还忙着炒“干货”,即炒花生、蚕豆、瓜子、红薯干、冻米…我家也不例外,那时,妈妈炒完这样炒那样,我就围着灶台转,不停地吃着,满嘴留香。
       到了年三十,妈妈一大早就忙着起来杀鸡剖鱼,剁排骨,蒸粉蒸肉,炸花生米、红薯园子,包饺子…忙的团团转,我和哥哥则帮助大大(父亲)挂年画,用捞饭沥下来的浓浓的米汤贴春联,大门,耳门,猪圈,厨房,都要點得红彤彤的。到了下午5点来钟,把妈妈准备好的祭品端上堂屋的桌上,由家里最年长的男人,在四方桌上摆好碗筷和酒杯,筷子得放在盘子上,沏上茶,倒上酒,添上三个半碗饭,放炮,燃香纸,家中所有的人均下跪磕头,嘴里念叨着请祖先就坐过年,保佑全家平安。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祭祀拜祖。然后一家人再按辈份落座在另一张桌前,摆上妈妈做好的美味佳肴,点燃快乐的“噼里啪啦”,关上门,每个房间的灯都要亮起,然后开始团团圆圆的吃年夜饭了,这顿饭荤莱占主要成分,蔬菜类的很少,以鱼肉为主只是那条鱼只能看不能动的,预示着有头有尾,连年有余,否则,就坏了彩头,饭桌上不能乱说话,要说吉样话,晚辈的第一杯酒祝长辈身体健康,长辈则还礼祝晚辈学习进步,当然少不了压岁钱(当时普通的农家压岁钱一般在5角至2元不等)。
       吃完年夜饭,小孩子高高兴兴地揣着压岁钱与伙伴们一起放着鞭炮,用假手枪玩打仗,妈妈收拾碗筷之后,接着要炆茶叶蛋(又称煮元宝),将洗净的鸡蛋放入锅内,加上水、茶叶和适量的盐,煮熟后将売去,再用小火慢炖,然后一起围座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守岁,一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谋划着未来。
       大年初一早上“出行”,就是开门的时候要放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要放一挂长长的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初不扫地,不向外波水,不动生,不打骂孩子。无论是熟人还是生面孔,见面都要互祝新年好。
从正月初二起,便开始拜年走亲戚,家里也变得热闹起来,平时很少来往的亲成一波又一波地来往拜年,寒喧、客套、吃饭,功酒、客人临走时会给小孩压岁钱,那时人们攒钱都很不容易,即便是客套式的推让拉扯,也都显得非常真心实意。整个拜年活动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过去的年味,回想起来令人感概。无论是准备年货、贴春联、祭祖、吃年夜饭,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氛围,也就是亲情,团圆,样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

如今,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过年吃的喝的用的种类繁多,而且不用亲自动手,市场上什么都有卖的,亲友间的问候,也通过电话、短信和微信视频中进行。小孩不再满足放烟花爆竹,糖果点心,大人们也不再满足守岁看春节晚会,有的不再满足自己做的年夜饭,而在酒店订上一桌,吃完了便打起麻将,有的甚至不再守在家里过年,而选择出门旅游。总之,物质是丰富了,条件是改善了,可精神上却有着一种失落,失落于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年味渐渐淡去。当然,年俗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扬弃的过程,经过时间的淘洗,新的习惯将成为新的年俗,但不该是脱胎换骨的那种。如果我们在接受新年俗的同时,不去保留和弘扬,不去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将会失去本土的优秀传统习俗,亲人之间的精神情感,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将无可依傍,逐渐淡化,落为茫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