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事物将渐渐便会被淘汰、遗忘!日新月异的今天,当效率与经济成为事物的价值衡量标准之时,有些东西正在没落。千年之前,它们顺势而生,千年之后,虽然有人仍然坚守,但是却也日渐暗淡。 藏纸 藏纸是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之一,大家可能不知道,西藏的历史大多都是记载在藏纸上的。在西藏,储藏着的经书能够历经百年而保存完好,全依赖于西藏特有的藏纸纸张。据说藏纸是在文成公主进藏后带到西藏去的造纸艺术,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后,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经过多年摸索,生产出工艺独特的藏纸。如今在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处收藏的各类经典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直到上世纪50年代,藏纸还在西藏广泛使用。千年来,它默默地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西藏传统造纸工艺是全西藏最讲究的造纸,其选用的原料为瑞香科狼毒的根肉,而狼毒具有毒性,一般称为毒纸。因高原干燥缺氧,原料有一定毒性,因而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的特性,易于长期保存,其纸质较为柔韧,经久耐用,色彩也丰富多样,具有装饰美感。高超的藏纸技艺、悠久的藏纸历史、丰富的藏纸生产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纸文化。 藏香 在雪域高原有一种味道叫藏香,净心制香的藏民族用厚实的双手,将藏文化的精髓凝聚于香,使无情的药草升华为有情的馨香,在西藏,无论是寺院的庙堂之上还是寻常百姓人家,甚至是川流不息的转经路上,都弥漫着挥散不去的草本芬芳。 藏香,是藏族传统的手工艺品,也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因其含有多种天然香料和藏药成分,具有清心健脾、杀菌消毒的功效,长期以来一直受人们青睐。位于西藏拉萨市尼木县的尼木藏香被誉为“雪域第一藏香”,相传1300多年前,吐蕃王朝七贤臣之一的,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字后,对印度所学熏香技术进行改进,发明了藏香,并将制作藏香的技艺传授给故乡尼木县吞巴乡的百姓。在机械化发达的今天,纯手工制作的尼木藏香更加弥足珍贵,每一根藏香都是当地深远的文化底蕴和尼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藏刀 藏刀是西藏众多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藏刀具有生产、生活、装饰等效用。拉孜雪藏刀主要分布在日喀则中部拉孜县拉孜雪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拉孜地区打制的藏刀有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长刀最长的有1米长,短刀约40厘米左右,小刀则仅有十几厘米。藏刀的一般制作过程有冶炼熔化、磨具翻铸、敲抠大形、刻华镶嵌、焊接组合、加固、锉磨整形、精雕细刻及镁洗抛光等工序。拉孜藏刀以钢材锻制而成,加工精细,刀面净光,刀刃锋利。刀把以牛角或木料制作,并缠以银丝或铜丝、铁丝,高档的刀把顶端包铜皮或铁皮,有的还镶银饰。刀鞘也是十分考究的包银或包铜。有的还刻有花卉动物图案,有的甚至镶嵌珠宝、镀金等,显得格外华丽。在日喀则生产的藏刀中拉孜藏刀最为出名,它以历史悠久、钢质优良、刀刃坚韧、刻工精细、造型简洁为特点,不仅为当地群众所喜爱,而且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它以坚韧实用、造型大方、外观精美享誉后藏乃至整个西藏。 藏刀实用性、观赏性极强,更因为独特的手工技艺,所以一直以为深爱人们喜爱。它不仅是西藏藏族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具,而且由于它的形状、工艺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有些东西因为现在的生活中使用率非常的低,所以它们正在渐渐消失。比如筐子、筛子、簸箕等柳条编织的手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编织品正在退化,样品繁多的手工制品正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然而还好,有人总是坚守着他们的手艺,我们才能窥见民间艺术文化的精湛。就如藏毯,这是西藏手工编织技艺的代表作,它用牦牛或绵羊的毛为原材料;氆氇它又称藏毛呢,以山南扎囊、后藏江孜、藏东芒康等地所产最为有名,相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卡垫因铺设于坐垫之上而得名,中江孜卡垫最为有名,除了这些,西藏还有一项手工制品也非常的有考究。 西藏木碗也是藏文化的符号之一。在西藏,木碗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身份的象征。藏族有随身携带木碗的习俗,对很多人来说,木碗远比黄金更为珍贵,有的人一生只使用一只木碗,并且会选择将这只木碗传给子孙后代。过去,在西藏随身携带木碗并不是个人习惯,而是一种群体行为,在长久的使用过程,发展出来了独特的木碗文化。在家里,木碗有自己的用法,在外面,木碗也有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古代西藏官员,随身佩有一个碗套,里面装着的就是木碗,俗官挂在腰边,既是一种装饰,又是官阶大小的标志。官员们使用的木碗,固然也非常注重外面的金银宝石包裹,而木碗本身,也有一套非常固定的学问,盛开水不裂,摔到地上不会破,不烫手不冰手,体轻而质固,经久耐用,可以相传。用这种碗盛食,可以完全保持食物原味,吃酥油糌粑等油肉类食品犹为适宜,比之于一般瓷碗,是碗中上品。这种木碗一般都是选用一些稀有杂木的节或者根雕琢而成,除了材料本身,在加工过程中的工序也十分重要,必须要加工出来一些独特的花纹,比如磷火纹,或猪鬃纹,或猫头鹰眼纹等,有这种花纹的碗,就要格外名贵,比如大型核桃木碗,全身均匀地布满了猫头鹰眼纹,所以卖出的价格会很高。在西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一只上等木碗等于10头牦牛。” 雕塑艺术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塑雕艺术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可用各种如石膏、树脂、粘土、木材、石头、金属等材料进行雕、刻、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西藏的雕塑艺术始于7世纪,17世纪发展到鼎盛时期。西藏雕塑题材包括神佛、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楼台亭阁、花纹图案等。用最平凡的材料,雕刻出最不平凡的艺术品,这似乎便是雕刻。青藏高原上的环境固然恶劣,但是木材、石头这样的自然材料却从来没曾缺过,它们被高原上的人们用来建房造屋,它们更被一双又一又巧手精心雕琢成自己情感的表达模样。万物有灵且美,最沉默的木头、最坚硬的石头在西藏人特有的审美和巧手中也能散发出最精美的图案。微信红包群 在西藏,还有一门传统的工艺艺术,是以一种酥油为材料制作的特殊雕塑作品,称为“酥油花”。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塑形而的艺术精品,制作必须在冬季低温下进行,艺人们将酥油切成薄片,加冷水,再加入各种矿物颜料雕塑而成,具有色彩鲜艳、不褪色等特点。酥油花是藏民族特有的雕塑艺术,用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制成,造型精妙,丽彩柔嫩,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充满吉祥喜庆的视效。 这些古老的技艺,映射出我国先民勤劳智慧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来自: 昵称6609905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