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 「欢迎你来,拉开椅子,随便坐」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丨 王羲之的灵感来源,原来是…… 草莓园的旁边有一条小小的河,河的对岸是一片绿油油、矮矮的桃树,河的这边是一大片结了细细果实、慢慢变黄的油菜花田。 初夏的阳光照在还算清澈的小河上,一群鹅在水里悠哉悠哉地游着。白色的鹅浮在淡绿色的水面上,身后划出好看的波纹。 大部分的鹅都不紧不慢,优优雅雅。也有的低下头在水里啄着什么,头和脖子一个猛子扎进去,一下子又伸出来。有只活泼的鹅大概往水里扎的太起劲了,一下子就倒栽在水里。 不过不用担心,它的平衡能力很好,一瞬间的功夫就又翻转回原来的样子。就像平地跌了一个大跤的年轻人,一下子又跳起来,若无其事的站好。 只不过鹅不会不好意思,不会左看右看看别人是不是注意到自己。它只是抖抖身上的水,于是水珠四散,阳光在它的周围闪着细碎的光。 这时在鹅群的后面,有只鹅伸长了脖子对着天空“啊啊”的叫着,叫边边扑棱着雪白的翅膀。 鹅的脖子有着好看的弧度,远远看着,总觉得这线条有点眼熟,想来想去想了好一会儿才猛然想到,这很像王羲之写的“之”字的线条。 王羲之跟鹅的缘分是很深的。他经常观察鹅的动作,经常在水边赏鹅,也会在鹅的线条和动作中,体会到运笔的感觉。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的“之”字,如果放大来看,很像骄傲的、微微扬起头的鹅的线条。你可以点击图片,放大查看。其实有些山水画就是用类似的线条画鹅的。 ▲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里的“之”字 还有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里面有很多“之”字,好玩的是这里面的“之”字都不一样。 我们很难想象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字怎么会写出那么不同的写法。我特意把《兰亭序》中的一部分“之”字用红圈化了出来。 ▲ 王羲之《兰亭序》里的“之”字 整幅来看,这么多不同的“之”字就像在一个池塘里游泳的鹅一样,有的抬头向天歌,有的低头啄水草,有的洋洋得意,有的慵慵懒懒。 我想王羲之的“之”字一定跟鹅有着莫大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鹅很可能就是王羲之的灵感缪斯。 王羲之也的确爱鹅成癖,他喜欢鹅的记载有很多: 一个是说绍兴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这只鹅特别出色,王羲之想在集市上买没有买到,就和亲友去老妇人家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煮了招待他们。王羲之可惜的不得了,叹息终日。 另一个记载是,山阴有个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听说了就赶紧去看,他很喜欢这些鹅,很想买。道士跟王羲之说:“只要你为我写一篇《黄庭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都送给你。” 其实这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但王羲之的书法很难得,于是道士就想了这个方法。王羲之欣然写完,就带着鹅回家了,特别高兴。这首帖就是流传后世的《换鹅帖》。 王羲之爱鹅,就像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鹤一样。李白也在诗中感叹说:“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现在有很多人临摹王羲之的字,有的人字形甚至能模仿到很像的地步,可看起来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我想缺少的就是这种来自大自然的灵气吧。 王羲之在最初学书法的时候,他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就是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的: 他们在“千里阵云”中去感悟“横”的辽远和开阔,在“万岁枯藤”中去感悟“竖”的苍劲和力量,在“高空坠石”中去感悟“点”的速度和质感…… 王羲之书法的美不只来于笔墨,更有大自然的灵气在,它是与生命相通的。 说到这想起我在一个小公园看到的一个凌霄花架,除了花架上郁郁葱葱的叶子和花外,凌霄花的藤也很吸引人。 那经年历月的藤蜿蜒虬曲,充满了韧劲儿,就像书法当中那条拉得长长的、充满力量的“竖”一样,你完全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时间的痕迹和虬曲的韧劲。 我想这也许就是书法最本真的来源。其实不止是书法,我们做什么都可以在大自然当中体会到一种与天地相通的灵感。 比如画画的人可以在黄昏的彩霞变幻中体会用色的灵感,比如跳舞的人可以在一片梧桐树叶飘飘落下的过程中体会舞蹈的灵感,比如写作的人可以在春夏秋冬季节的流转中体会文字过渡的灵感…… 总之,别让城市的钢筋水泥阻断你的灵感来源,多接触一下自然,多在草叶花木和云霞之间体会一下那种最简单最纯粹的触动吧。 End 公号改版 为免走散 欢迎设为星标 : 1 2 3 设置成功 欢迎阅读小册其他文章 赵小册 日常 / 文艺 / 红楼梦 / 生活美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