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明知蜀国实力不如曹魏雄厚,为何仍屡次兴兵北伐

 小酌千年180 2020-01-04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李光彩

编辑:莉莉丝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屡次兴兵北伐,进攻曹魏,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短短七年之内,诸葛亮五次主动率军北伐,进攻曹魏,且期间还防御了一次魏的进攻。

要知道,三国中蜀国最弱,曹魏实力则最为雄厚,在历史上,弱者屡屡进攻强者,且发动战争的频率及规模如诸葛亮这般较为罕见。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个事件上,但对于其北伐的动机了解的过少或者不全面,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有利于加深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对诸葛亮北伐的动机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上图_ 三国地图

  • 首先,诸葛亮北伐有以攻为守,借以图存的长远考虑

在古代,一个政权的强弱与否取决于政权所实际控制的人户,即所谓“编户齐民”。汉末天下大乱,全国人口损失惨重。《通典》记载,蜀亡时,“(魏)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又按《晋书》所载,吴国为“户五十二万三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而曹魏则为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万口。

需要注意的是,把三国的户口数全部相加,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就只有这么多人口。这是因为虽然汉末混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但有相当一部分户口没有被政府控制,多为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的私属,所以实际人户要高于三国户籍的总和。但政权所能调动的人力物力不是由境内全部人口决定,而是由其政权真正有效控制的人户决定。

上图_ 诸葛亮北伐线路图

如前文所说,人们虽都知道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曹魏最强。但对于前者具体有多弱,后者具体有多强,认识却很模糊。通过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蜀国与曹魏的国力差距是相当大的,孔明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而退兵,但在退兵时仍不忘将当地居民迁入蜀境,即“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蜀国对于人口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蜀国国力的弱小。

如果诸葛亮不主动北伐,两国之间和平相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国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也强调了这一点,即“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 其次,益州的地形决定了只有北伐才能有恢复汉家的希望

《隆中对》在后世可谓是广为流传。孔明先为刘备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势,他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刘备若想成霸业、兴汉室,就要先占据荆州、益州,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择机两路出击,进取中原。后来刘备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活动也确实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

但是,关羽丢荆州,刘备兵败夷陵,使得占据荆益,两路出击的战略规划破产。蜀国此时的版图实际上只有益州一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益州险塞”,这是因为益州四周山岭环绕,较为封闭。益州的这种地形于交通而言是一弊端,后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便是一体现;于军事而言,则为易守难攻之绝佳地形。

上图_ 三国时期的南中地区 (益州南部)

尽管蜀地地形有利有弊,但就中国历史来看,蜀地的地形在天下大乱,分裂争霸的时期可攻可守,有逐鹿中原的资本。但如果蜀地以外的地区渐归统一与稳定,那么,蜀地的地形就会像一个牢笼一样,将该地的割据政权死死的困在里面,使得蜀地政权在与外部统一政权的战争中被消耗至亡。典型的例子有后世五代十国之一的后蜀,在天下大乱时其割据一方,但等到北宋开始逐渐统一时,则迅速灭亡。元末割据四川的有明玉珍大夏政权,在朱元璋基本完成统一后也迅速被明军击灭。

因此,在荆州丢失,曹魏的统治逐渐巩固,国力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蜀汉若既不想坐以待毙,又想完成统一,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也只有“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条路可走了。

上图_ 东汉十三州地图

  • 最后,北伐以兴复汉室为政治号召,利于团结内部和吸收外部人才

建安十六年(211年),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刘备领军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军攻取成都,占领益州。但早在刘焉、刘璋父子主政益州时,益州内部就存在着本土官僚豪强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的对抗。刘备入川所依靠的是以荆楚人士为主体的荆楚集团,这就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新旧、客主矛盾更进一步激化。面对这种情况,刘备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缓和矛盾,团结内部。如他将政权对益州本土势力开放,通过设官分职分享给了本土势力部分政治权力,使得两方各得其所,彼此相安。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居于政治领导地位的仍是荆楚集团。

但如前文所提及的,因关羽丢荆州和刘备兵败夷陵,荆楚集团这个外来集团丧失了其大本营,没有了扎根的土壤,同时集团内部也损失惨重,关羽、张飞、麋竺等人皆亡,在丢掉了荆州的情况下,荆楚集团很难补充新鲜血液。因此,看似强大的荆楚集团面临着困于益州,后继无人,有被益州本土势力取而代之的危险。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刘备政权建立的合法性在于其打出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纲领。在荆楚集团与益州本地势力存在矛盾,且荆楚集团有被取而代之的风险下,只有通过这一政治纲领,不断的发动北伐,才能使两大集团实现暂时的团结,给荆楚集团以喘息之机,并且只有依靠北伐,打出益州,占领更多的土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与魏吴相比,蜀汉的优势是其所拥有的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力,如果不发动北伐,一旦荆楚集团被益州本地势力压制,就会造成“王业偏安一隅”,与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号召相冲突,蜀汉也会丢掉在政治号召力上的优势。

并且,除了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外,困于益州一地的蜀汉与魏吴相比,人才的匮乏也是其一大短板,只有通过北伐,蜀汉才有可能吸纳更多来自外部的优秀人才,如后来继承孔明事业的姜维,便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过程中所得。

上图_ 姜维(202年-264年)

综合来看,促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弱攻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只有不断地北伐,蜀汉才能够以攻为守,拖延曹魏恢复经济的进程,尽最大可能避免两国国力上的差距更进一步扩大。

同时,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利用好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优势,跳出益州地形的束缚,缓和内部矛盾,吸收外部人才,才能求得发展,使兴复汉室存有希望。

参考文献:《通典》《三国志》《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