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淼:时间在物理学中仍最难理解|嘉宾新著先睹61

 个体化需求 2020-01-05

新logo动图.gif

【栏口词】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41期,汇聚了28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11月已刊发54篇,12月将刊发9篇。

本栏目以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李淼(文汇讲堂第108期嘉宾)的《<三体>中的物理学》开篇,6个月的时光里,60本嘉宾新著陆续与读者见面。今逢年末之际,讲堂带来李淼的又一新作《给孩子讲太空》,本书从生活日常,讲到天体与宇宙;从黑洞、虫洞与时光机器,讲到相对论、时间简史与量子力学,涉及的知识领域广阔,用科学来解释生活的可能性和多元化,带孩子仰望星辰,发现宇宙之美、科学之魅。

书影_副本.jpg

《给孩子讲太空》,李淼著,责编唐婧,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定价:48.8元

【跋选编】

弦论下一步的重大进展,实验将起到关键作用

数学家哈代同学写过一本《一个数学家的自白》,这是通常的翻译,严格地说,应该翻译为“一个数学家的辩解”。我没有哈代的成就,也就只能自白而不能辩解了。

哈代写那本书,本意是想说明研究纯数学的动机。他有英国人的贵族精神,认为纯数学的价值就是它的自身。知识不一定有用,或者说,不一定有功利的效用。

纯粹数学不需要辩解,因为对数学发展的推动除了来自其他学科的要求,还有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包括数学概念的自我创新,基于数学本身提出的难题和逻辑扩张。

理论物理则完全不同,尽管有些时候理论物理的问题也是自身逻辑扩张的结果(如广义相对论),但最终要实验来检验。不能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然而,我研究理论物理,起初的动机恐怕和哈代一样,只是出于好奇,只是觉得理论物理本身很美。因为,将世界上的万物纳入几个原理上简单的方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为什么会发生,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答案。

我大学毕业以后从宇宙学开始做研究,经过超对称、超弦,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宇宙学,当然,弦论也还在做,20多年下来,研究的基本是纯理论问题。最终回到宇宙学,还是因为弦论发展的结果,虽然实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七八年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谱中的涨落的测量,不断有新结果,几乎每周都听到新闻,自然不知不觉地对我产生了影响。台大黄伟彦教授不遗余力地推动宇宙学研究,对我再次研究宇宙学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弦论到了21世纪,面临很大的难题。弦论自身的确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如何解释一个不为零的宇宙学常数,或暗能量?如何回答粒子物理中的问题?我们到底在容纳粒子标准模型的同时,能不能够确切地作出新的粒子物理预言?这个问题单子可以开得很长,但很遗憾,没有一个问题在可见的未来能够得到回答。这就是弦论目前遇到的大难题。十年前,我还在相信弦论自身的逻辑发展足以推动弦论的发展,直到有一天我们一举写下基本方程,计算出一些重要的物理量。现在我基本改变了看法,不觉得弦论下一步的重大进展会来自理论自身的发展,而是觉得实验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关键的实验可能来自宇宙学,也可能来自LHC(即Large Harden Collider ,大型强子对撞机),更有可能来自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的某些实验。

《一个数学家的自白》.jpg

数学家哈代著《一个数学家的自白》

我目前研究的宇宙学问题中有一部分在很多人眼中也还是太玄。例如我想知道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我想知道在我们的视界之外还存不存在其他宇宙区域,其中物理规律可能和我们这个区域完全不同。我还想知道物理常数是偶然的,还是逻辑上可以完全确定的,等等。这些问题看上去很玄,其实是和目前以及将来的实验相关的。这些问题不是我前面说的纯粹弦论问题。除了我提到的宇宙学“终极问题”之外,我也研究小问题,更实际的问题。

近几年来写一点科普文章,主要动机也是想做一些对他人有用的事情,即使写博客,也是如此。写科普和写博客,最好的期望是读者能从我这里得到知识,最差也是一种有趣的交流。

——李淼《一个物理学家的自白》

【正文选编】

精确的铯原子钟,300万年的误差为一秒

西方人提醒你注意时间时,往往会说“时间在滴答”(time is ticking),当然翻译成更文雅的说法是“时间在流逝”。

滴答本身说明计时是怎么完成的,沙漏就是一种计时方式,假定一定体积的沙流出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与之类似的是利用某些运动的周期性,例如一天就是太阳升起到降落到再升起,而一年则是季节的一个周期变化。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周期性而制定出历法,最早的历法已经有五千年了。而水钟在古巴比伦和埃及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6世纪。据说机械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13世纪,却没有保留下来的实物。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械钟制造于1430年,这是用弹簧驱动的钟。最早的记录分(没有秒)的时钟制造于1475年,后来出现了记录秒和分的钟。

伽利略是第一个注意到钟摆的运动是周期性的,他似乎也有过利用钟摆来制造时钟的想法。惠更斯计算了一秒钟对应的摆长是99.38厘米,制造了第一个用钟摆驱动的时钟。可见,钟表的原理和精确度与某个被利用的周期运动有关。机械钟一般能准确到一天误差一秒就算好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需要更准确的时钟。

20世纪50年代,精确计时进入原子钟时代。原子钟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这里以最准确的铯原子钟为例。铯两个能级跃迁辐射的电磁波频率是9192631770赫兹,如果我们制造一个仪器将铯的振荡周期正好乘以这个数,就是一秒。这个仪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将液体铯蒸发成气体,然后让气体铯原子通过一个磁场,这个磁场将处于不同能级的铯分离出来。低能级的原子得以通过U型的空腔。这些低能级铯原子随即被波长为3.26厘米的微波照射,一部分被激发打到热丝上被电离,电离的铯原子经过电路放大。这样,调整照射铯原子的微波的频率使得电流达到最大,微波的频率正好就是9192631770赫兹了。这个频率电子化后用来控制一个石英晶体,保证其振荡频率为500万赫兹。这是原子钟的输出。

目前最精确的铯原子钟可以达到每天误差为一纳秒,这个精度是什么概念?这等于说300万年这个钟的误差是一秒。最早的原子钟利用的不是铯原子,而是氢原子。

时间测量的精度以及长度测量的精度在现代科学实验中越来越重要。例如,不到两个月前的惊人的中微子实验告诉我们中微子也许超光速了,这就要求时间测量的精度达到数毫秒的误差不超过纳秒。自然,原子钟达到这个精度很容易,但是,测量中微子速度还涉及到两地原子钟的同时性校准。实验家认为,时钟的校准不会是个问题。

高精密度铯原子钟.jpg

高精密度铯原子钟

时间只能从过去流向未来,是热力学的原因

孔二同学站在河边曾经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时间的流逝,像水流一样。这句话自然是感叹年华逝去不可复得。搁在今天,深层的含义就是时光机器的不可能,人不可能返老还童,也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一切从头来过。

时间只能从过去流向未来,是热力学的原因,就是说给定一个孤立系统,熵不会变小。我们通常看到的例子是:覆水难收,热从高温处流到低温处,鸡蛋在一定条件下变成小鸡,而小鸡在几乎任何条件下都变不回鸡蛋。前两个例子是熵增大的直接例子,而鸡蛋和小鸡的例子是熵增大的间接例子。人的生命过程以及记忆,也是熵增大的间接例子,和鸡蛋变成小鸡一样。生命过程和时间箭头一样,指向未来:人从出生、成长到衰老到死亡,是从过去到未来的过程,而不是相反。我们当然可以将生命过程拍成电影,然后倒过来放映,这样我们会看到人从老逐渐变年轻最后变成婴儿这种魔术性的过程,但实际生活中却永远不会发生。虽然生命本身的演变不一定是熵减少的过程,但维持生命的发展需要消耗能量和外界的有序性,也就是说,将生命和它的环境加起来,熵是增大的。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禁止人的返老还童现象,因为将环境算进去这是一个熵减少的过程。

同样,记忆和生命的过程类似。我们只记得过去,不能“记得”未来。我们可以将人脑看成一个系统,它储存的记忆越多,某种意义上就越有序。一个完全没有记忆的大脑是浑沌的大脑,完全无序。这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积累,我们的记忆越来越丰富,这当然指的是过去,因为过去的时间越来越多。大脑逐渐有序化的代价是我们消耗能量以及环境的熵增大,所以,记忆的时间箭头和热力学的时间箭头是吻合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非常容易理解。假定在一个箱子里放上一些原子,假如开始的时候原子都在一个角落里,随着时间过去,原子逐渐分散到箱子中,这是扩散的过程,也是熵增大的过程。熵是态的数目(严格地说是态数目的对数)。开始的时候,原子待在角落里,可能的状态数目自然小,而后来可以待在整个箱子中,状态数目大多了。我们在咖啡中加一点牛奶,开始的时候牛奶聚在一起,后来逐渐扩散开来和整个咖啡混在一起,这同样是扩散过程,也是熵增大的过程。我们不可能看到牛奶和咖啡在开始的时候充分混合,后来牛奶逐渐聚在一起,这和再收覆水一样不可能。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熵是增大的,那么宇宙在过了很长时间后,为什么熵没有达到极大,从而熵保持固定,从而我们不可能看到熵增过程?在我们前面的例子中,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原子都待在箱子的角落,牛奶聚在一起?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最终都回到一个“终极”回答,就是,宇宙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宇宙在开始的时候熵几乎处于极小状态。所以,即使经过了大约140亿年,宇宙的熵还在增加,从而我们可以看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起作用。

20190312062536835.jpg

熵的概念所描述的是不同排列方式的数量

时间是否是绝对的?目前还存在争论

撇开时间的单向性,我们想问,在物理学中,时间究竟是什么?很遗憾,直到今天,除了一些操作性的定义,我们并不知道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的操作定义与人们心理上感到的时间很类似,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到变化,我们觉得时间流过,或时间在流逝。所以,时间和变化即运动有关。为了量度时间,我们需要找到可以信赖的运动,例如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变化。一天,就是太阳升起落下和再升起,或星星在天上东升西落一个周期;一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一年,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一个周期。所有这些都和周期运动有关。有时,我们觉得这样定义的时间并不准,这和周期是否是严格的有关。现代授时技术已经用到了原子钟,这是基于某些原子的跃迁频率而设计的。

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间独立于空间均匀地流逝,即使牛顿力学具有伽利略相对性,这里的相对论性也只涉及到空间,不同惯性参照系中的空间不同,时间却完全一样。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不再是完全独立的,新的相对性原理要求不同参照系中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同,在从一个参照系变到另一个有相对速度的参照系时,时间和空间之间有线性变换。但是,即使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也还是完全不同的。例如,一个参照系中静止的时钟标志的两个不同的时间被看成两个事件时,在另一个参照系中不会变成同一个时间在空间上不同点的事件。用专业的术语说,类时间隔的事件不会变成类空间隔的事件,反之亦然。

和现代引力理论一样,量子力学也给予时间特殊的地位。在决定波函数演化的方程中,时间被单独地挑出来。波函数决定一个物理系统的一切,含有在一个给定时间系统的全部信息。如果我们想得到该系统在另一个时间的全部信息,我们就会用到波函数在时间中的演化方程。有人试图将演化方程“协变化”,即把时间和空间尽量放在同等的地位,时间依然与众不同。如果我们将引力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会发生让时间显得更为独特的事情,因为时间和空间本身也是动力学变量,我们不再有演化方程,我们只有“静态”的方程,这个“静态”方程决定的波函数其实隐含着时间,因为时间只是波函数中的一个动力学变量。但是,如果我们试图给予波函数一个物理解释,我们似乎不得不挑出某一个变量作为时间(例如宇宙的平均大小,或者某处的一个变量如你们家的时钟)。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可以用几乎是“任意”的变量来作为时间,但一旦将这个时间取好了,它就是标志整个宇宙的时间,有某种意义上的“绝对”性。

对时间是否是绝对的,目前还存在争论。总之,时间在物理学中仍然是一个最难以理解的概念。

——袁琭璐选编自第二讲《原子钟在滴答》《时光之箭》《读不懂的时间》

【目录】

目录.jpg

【作者简介】

李淼,理论物理学家,畅销科普作家,文津图书奖得主。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身为物理学家的李淼也活跃于科普领域,他从刘慈欣的科幻史诗作品《三体》延伸出的《〈三体〉中的物理学》出版后获得世界华人科普金奖等多项大奖,少儿科普《给孩子讲量子力学》获得文津图书奖,《给孩子讲宇宙》《给孩子讲相对论》《给孩子讲时间简史》也深受读者欢迎,屡获大奖。

YJ6_7615_副本.jpg

2017年,李淼做客第108期文汇讲堂《“墨子号”的成功与中国式的科技创新》

【编辑感言】

宇宙时间起源,现在最热门的一种学说是大爆炸理论。但有学者认为,宇宙大爆炸学说是人类对于宇宙形成的一种猜想,时间的性质究竟如何也是一种猜想,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时间之谜还有待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来探究。读太空知识读物,最害怕的莫过于其中所列的各种物理公式。据说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出版《时间简史》时,出版商就告诫他少引用公式,否则读者会大幅减少。《给孩子讲太空》这本书就做到了这点,李淼用最简单明了的讲述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并引用了不少故事和例子,其中不乏一些我们所熟悉的神话传说、电影故事和小说情节。本书虽说书名是给“孩子”看的一本书,但对太空知识了解不多的成年人来说,也颇宜阅读。

【有奖留言】

11月奖品书.jpg

留言有奖,从速码字!欢迎各位读者在【嘉宾新著先睹】稿件下方留言,我们将从留言者中评选出若干优质留言者,送出嘉宾新著!(每月一评)

【嘉宾阵容】

嘉宾.PNG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