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摄影,本身也是一个修行的载体,一个承载灵魂归处的小舟。我也曾无数次的自问,我再做什么,再寻求什么?舍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也曾无数次的自我批判,批判自己的欲求不满,批判自己再【相】的火柴盒里徘徊,批判自己的内心总是不够平静。是的,就是平静。唯有平静方可明心见性、弃相去我,而得逍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是修艺还是修身,入了相,便入了魔,皆是一个【求】字所赐。求,似乎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信仰。这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物质上,精神上,甚至是所有的摄影表现上。但是,冷静的想了一想,除了生存所需之外,我们求的面积到底还有多大?无论是生活还是摄影,这个求的过程我们得到了多少?而又失了多少?最终又能带走多少?或许,心觉的这些碎语与摄影艺术无关,但是心不明,又何以明万物。在这里,心觉无意与佛法齐肩,更不敢盲目阐述佛法和借佛家智慧包裹自己、包裹摄影艺术。心觉只是想再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点亮一盏明灯,将自己引向覺的彼岸。
【美】 在 相 之 内 【神】 在 相 之 外 求 美 美 不 至 弃 美 神 自 来 表现欲,往往体现在检验自己的成果和证明自己能量大小的空间里。心觉且不谈影像之外的人与生活,就谈创作。无论是什么风格什么形式的创作,只要作品里充满了作者的表现欲望,那一定是被相所困,所累。作品里一旦体现了更多的自我,那么作品的气韵神韵则无处安放,从而得了自己,失了大局。彻底清除表现欲很难,那我们就一点一点的去减少他的存在。
我们曾无比渴望的追求这样那样的视觉效果,追求这样那样的所谓精神,可曾想过,透过视觉的外衣,骨子里还有什么?透过精神的名词,我们的内觉与我们的作品还有多少距离?真正的追求是什么,仅仅是相吗?
心觉本无意将摄影说的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其实,摄影很简单,那就是舍去自我而与自然合一。自然合一也绝非是不加思考和感受就去信手拈来,终归还是要从内心覺起,方可明己心,识万物。
我们从未停止过追求作品的气韵,可是多数人又对气韵的概念比较模糊,气韵到底是什么?再心觉看来,气者,乾坤之气为气。韵者,无为之相为韵。气韵看不到,但一定有所感。无论是营造气韵还是感受气韵都离不开修为,修为不至,一叶障目。表相越多,气韵越无。
意境,是每个习艺之人共同的追求。可是意境又是从哪里来的?最终又指向了哪里?我们曾用数不清的前期和后期的方式,再繁简之间游离,似乎,空间越广,画面越空越独立离意境越近。其实,这是概念的错误,意境与繁简无关。意境不来自于物象而来自于精气神,来自于先天之气,来自于气韵流畅,是一个综合体。而要达到意境,首先是考验作者的内心境界有没有,内心没有,外像不至。意境不是依托修饰和完全借助外像营造出来的,而是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意境始于心而归于心。
意,在心中。不在其相其表,靠相指意,意即是虚即是空。内心之觉有了,逸趣自来。
摄影艺术的乐趣和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影像的结果。更多的是通过摄影的载体来修行自我的内心觉知,去深度的体验人生的过程。所以,尽情的去体验吧,放下所有相欲,清空自己,去体验你从未体验过的别样心境,只有体验才会明心,只有体验才会证果。
具象和抽象的表现形式一直存在,也从未停止过交流或者争论。其实在我看来,具象和抽象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物象的可识与非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一个相的存在。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都是物的视觉体现,而驾驭物的是心,是精神世界的不同境界体现,观赏抽象与具象也是如此。对于二者的创作而言,可识的具象有他的精神空间,意境空间存在,不可识的抽象也有他的思想空间和意境空间的独立属性。二者没有高低之分,一切看作者的修为空间。如果,非要让自己的艺路有所得,还想更上一层楼,那就需要打破常规的思想和视觉认识,加强文化艺术的修养,用自己的哲学观和艺术观,去创作属于你自己独立的艺术空间。
心向内求而不外求,常省自己过,勿看他人非。心灵中的境界如何,决定了生命体验的不同结果和心情。
无所为为艺,无所求为道。
胡恩庆,山东威海人,号,心觉,字,苦禅。安定堂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喜爱和自修书画及摄影艺术。
禅道是心觉的信仰,也是心觉修行的方向标。主创【心念艺术】,以心度念,以念践行。艺术表现多以大写意无相精神为艺术之根,涉及多种内境与外境的艺术表达形式,以禅文化为旨归,以不拘一格的出离心为乐,以禅家的离相哲学为艺导。期待能在这个平淡简约的视觉舞台与广大观者、藏友产生共鸣,一起共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