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到了,下雪了,一呼一吸都透露着阵阵寒意。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寒”这个字来历和书法字体的演变。 我们说汉字有多种构字方法,会意字是其中最有趣的,因为它是多个象形符号组成的一个词,表达的往往是一个画面。“寒”字就是典型的会意字。 寒字的古汉字写法,表达的是这样的画面:屋子里有一个人光着脚踩在两块冰上,冰最早写作“仌”在偏旁里多是两个点组成,就是我们常说的“两点水冫”。有“冰“说明天气是很冷的,于是这个人又在身边放了很多稻草取暖,但是似乎依然无法取暖。《史记》里说“风萧萧兮易水寒”。 金文“寒” 金文“寒“的写法,很清晰的表达了上面所说的画面。其中“宀“表示房屋,“屮“表示草编织的席子,人站立在那里,下面是一个表示脚的符号,有点像英文字母D,最下面的两个横,表示冰。 有的金文写法,会省略“仌“如上图,还有一些写法会加入一些装饰性的符号。形成体态各异的篆书写法。 《六书通》中的“寒“字 小篆的写法比较统一,仌的样子也就确立了下来,清代篆书用毛笔的笔触写出了篆书特有的美感。 清代篆书“寒“ 篆书里也会有一种写法,把四个“草席子“简化成两个并列在一起,如下面的这个 这种写法在汉代的简牍里就延续了下来,由于笔势快速,几个横都写的随意,慢慢就有了现在的“寒“写法的端倪。 汉简“寒” 由于简牍是篆书和隶书的过渡字体,所以它既保留了篆书的结体特点,用笔上也有了隶书的味道。 汉简“寒” 隶书成熟之后的“寒 “笔画更加规整,中间象形的部分都用横来代替,只是下面的表示冰的依然是两个横表示。清代邓石如的寒,雍容稳健,体现出用笔的坚实力量。 邓石如隶书“寒” 到了楷书,用笔产生了丰富的变化,点画起伏,中锋侧锋并用,寒字就有了多种的姿态,有了动感。如下图南宋皇帝赵构《养生论卷》中的“寒”,用笔灵动,气质儒雅,如同一个人在翩翩起舞,下面表示仌的两个横,已经变成了两个点,笔画呼应得当,撇捺脱开了“宀“的笼罩,左右舒展。 赵构《养生论卷》中的“寒” 宋代文豪苏轼的《寒食帖》是著名的书法名作,被后世称之为“天下第三行书“,他这幅字中的“寒”就格外有他的特色。行书笔势较之楷书更为连贯,笔画不拘泥,迅捷而精准。苏轼的这个字,侧锋用的较多,结体为斜势,又保留了楷书的提按顿挫。有一种沉稳而不失灵动的风采,笔画不做作,一派自然文风的体现。 苏轼行书《寒食帖》中的“寒” 草书是更为精炼的书体,寒字的草书,除了宝盖头“宀“外,其他几乎就用两点概括。体现了线条的高度抽象性。王羲之《告姜帖》中的“寒”,体势左低右高,笔法精炼而流畅,三个笔画完成一个字,在笔势上可以看出,他写这个字是非常快速的一笔带过。寒在草书精简如此,就如同屋子里只吹过一阵寒风,反而更显出了本义的意境。 王羲之《告姜帖》中的“寒” “寒“字的演变,经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字形由繁变简,千百年的书写中,也诞生了不同的书体风格。 说文解字 笔顺笔画 造字解说 寒,金文 像一个人睡在屋下保暖的草褥里。造字本义:天冷时用草褥保暖。有的金文加(“二”是“仌”即“冰”的变形),表示秋冬时节屋里的水已经结冰。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四周的干草连写成,并将“人”写成“八”。古人认为“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字义引申 【字义详解】· 寒 书法字典 异体字 花鸟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