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原子几乎是空心的,但组成的物质却是实实在在?

 卧守净土 2020-01-06

奇怪的原子

我们在上初中的时候,学到的原子模型其实和真实的原子模型是有出入的。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看到的原子模型的图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

当然,还有其他的版本,比如下面这张这样的。

而实际上,真实的原子模型更类似于下面这样。

这两张图其实都出现在物理学史上,第一张是卢瑟福提出来的原子模型,第二张是波尔提出来的原子模型。但仅仅是很像,实际上有一种很大的差距,那就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大小。

事实上,原子内部99.99%以上都是空的,它是名副其实的空心。(不过,还是要补充一点,可能很多人认为原子是有个外壳包裹住的,实际上并不是,它不是球形的,也没有外壳。)

可能你要说了,凭什么我们可以确定原子核和电子只有那么小?

这其实是来自于卢瑟福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卢瑟福利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结果,只有极其少量的α粒子发生了反弹或者角度偏折,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接传过去。

播放GIF

这个实验只要大量做,我们就能大概确定原子核的大小。其实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桌上画个大圈,里面再画一个小圈,如果你想知道两者的面积比,只需要抓一把米粒,然后随机的往上撒,多做许多次,然后数一数每次掉进小圈的米粒数,而撒的米粒总数。两者的比值其实就是两者面积的比值。所以,卢瑟福的这个实验是可以验证得到原子核相对于原子的大小的。

那可能你要问了,为什么原子会是几乎“空心”?

当然,其实更绝的问题应该是,明明原子都是空心,为什么我们可以坐在椅子上,而不是掉下去?从微观上看,这问题其实是:是什么使得“空心”又没有“外壳”的原子不会彼此穿透?

原子为什么是空心的?

其实在科学界,有很多理论,但还有一些被我们称为公理。公理和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公理是最底层的逻辑,也就是没办法再往下问为什么的结论。

举个例子,初中学的平面几何其实是建立在5条公理之上的,然后利用逻辑和数学推导出整套平面几何的理论。如果你要问欧几里得为什么是这样的五条公理,他其实也没办法回答你。因为它就是最基础的底层逻辑。

而原子模型为什么是这样,也是这个道理。事实上,上世纪,科学家利用各种办法去获取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就是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就如同上文我们说到的卢瑟福的实验,实验得到的结果就是这样,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而客观存在的原子模型就是空心,那你要问为什么是空心的,我们最直白的回答其实就是实验得到的结果就是这样。所以,与其问为什么原子是空心的,倒不如问为什么原子不会彼此穿透?这其实也是你为什么此刻可以拿着手机,可以坐在椅子上而不会掉下去的原因。

原子为什么不会彼此穿透?

上世纪,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四种作用力,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引力。其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确保了原子核结构的存在,所以我们有时候也管它们叫做强核力和弱核力。引力也比较好理解,就是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目前主流的科学看法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认为这种力实际上是时空弯曲造成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引力之外,剩余的作用其实都是电磁力,常见的摩擦力或者支持力其实都属于电磁力。

原子和原子之间不会彼此穿透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来自于电磁力。我们要知道的是原子核外都是有电子的,它们会确保原子之间不会彼此穿透,这里其实还涉及到泡利不相容原理,意思是说,原子核外的电子需要按照座次好好排队(这里其实指的是状态),而不能乱来,所以,这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力”的作用的量子效应。

除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这里还涉及到了能量最低原理的问题,其实不知道你有木有想过,电子为什么不会进入到原子核内?

这是因为,电子如果进入到原子核,就会和原子核内的质子发生反应生成中子,中子的能量其实是大于电子+质子的,我们要知道能量只能自发地从高先低流动的,而不能自发地从低到高。而电子和质子反应生成中子的过程是从低到高,所以需要能量输入,而不能自发进行。基于这几点原因,所以,原子没有办法彼此穿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