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伤寒】条文第111条

 ll无为 2020-01-07

编者按

“中医世家网”邀请“姚院长”先生为所有希望学习《伤寒论》的读者详解伤寒论条文,每天一条。我们在此转载分享,欢迎大家加入学习微信群,扫文末二维码入群。

条文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

太阳病中风,正常的要用桂枝汤来治,不能重发汗的对吧,这个案例里,医生也用火疗发汗,这就是出大汗了,标准的误治,这等于是火上浇油,造成气血运行失常。“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这就类似第6条写的“若被火者,微发黄色”,他这种跟熏腊肉一样,是会造成发黄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这个阳盛是指热盛,热迫血行啊,可能造成流鼻血,或者皮下出血等等。阴虚是指津液虚,水分不足了,尿也没什么尿。阴阳俱虚是指自身的气血津液全都虚了,这人就烤干了,他又变成烤腊肉了,缩水了。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这么特殊的出汗情况是因为他出汗的位置倒是正常的。他热的啊,热了出汗正常吧,不出汗的位置才不正常,脖子以下是气血不足,出不了汗。就跟上一条说的那个腰以下不出汗一样,不出汗的才不正常。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这个就一句话概括,就是里热盛造成的。这些症状不懂古文的应该也看的懂,不解释了。

“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里说严重的话会至哕,这个哕解释很多种啊,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都不一样,这里当他是干呕的加强版,到这程度,这人也就差不多是重证了,什么都吃不下去,胃气就败坏啦,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没有饮食来生成气血津液,那就是个死证了。

当然现在不一定,我们可以把病人送去住院,挂些营养,然后再想办法治疗。接着说的这个“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说明这病人已经病到精神出问题了,热盛神昏了,无意识的手脚乱动,这种情况要自愈可能是很难了。

所以最后这句“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我觉得应该是医生经过治疗后,病人恢复了一些气血津液,从小便难,变成了小便利,他又有水分可以出来了,表示身体也正在恢复,还能抢救一下,那就可以治了。要是他这个小便不能恢复啊,处在这种危重病情下,基本就没救了。

所以前面的第6条后面还有说过“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有的误治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个条文就是描述了一个当时太阳中风证误治的案例,然后如果小便利者,还可以治,反过来说,要是小便难那就没得治了。然后从这个再延伸出去的话,如果热证再用热治,按我们现在常见的病,不恶寒只发热的那种感冒,给他来个火疗、汗蒸大发汗,可能也能治成这种重证。

这条就解释到这,有前面学过的基础,应该是很好理解的。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本条为火劫发汗的各种变证与机转及其愈后的推断。

太阳病中风证,有风寒与风热的不同(条文2、3、6条),从误火后的变证来看,当属于风热,所以用火劫发汗,就很快出现一系列阴伤火炽的证候,总的病机是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风与火两阳熏灼,所以周身肌肤发黄。这与阳明发黄似乎相同,但阳明发黄的但头汗出,乃湿热郁蒸,其津液不虚;本证的但头汗出,是阳邪独盛于上,而气血均虚。

由于阳邪太盛,脾肺亦伤,所以更有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等变证。久则津液愈耗,胃家愈燥而作谵语。如病势再进一步发展,则呃逆,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等恶候迭见了。病延至此,已濒临十分危险的境地,其间一线生机,则为小便尚利,标志着津液尚未尽竭,还有治疗余地,所以说其人可治。如果小溲全无,是化源已绝,纵有灵丹妙药,也无能为力。

我们认为本证的治疗,应当气营两清,滋生津液,可参考后世温病的各种治法。

【选注(汪苓友)】

诸家注皆言小便自利,夫上文既云小便难,岂有病剧而反自利之理,必须用药以探之,其人小便利,犹为可治之证,如其不利,虽治之恐无效矣,此实仲景言外之意。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愚意云,但当利其小便,宜猪苓汤。《补亡论》云,与五苓散,恐太燥津液,不宜用也。又云救逆,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亦非对证之药。又云发黄者宜茵陈蒿汤,愚以此非胃实有瘀湿,乃干黄也,上药非所宜用。又云不大便宜大承气汤,愚以此非胃实谵语,乃燥热神志混乱,故手足为之躁扰也,上药更非所宜,但当从小便中导而其热,而诸证悉平。

来源:“中医世家”公众号(ID:zysjcom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