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老舍,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语言大师,其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老张的哲学》等。作为语言大师,老舍对语言的运用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语言表达,老舍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的市民生活。本文以《茶馆》和《骆驼祥子》为例,聊聊老舍作品中那些京味民俗事儿。 01语言风格——地域色彩鲜明,极富“京味儿”特色语言,人类表达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人类灵魂的“解释者”。关于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作家而言,语言是其思想输出的途径和手段。每位作家都有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沈从文,善于运用诗意的语言去构建理想世界,比如鲁迅,善于运用辛辣的语言去批判社会…… 对老舍而言,则善于运用方言去展现人生百态。他的文学作品语言也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京味色彩。
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喜爱用方言去创作的原因之一,方言表达,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自然地表达思想情感。 老舍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方言词汇的使用上,他善于运用老北京的方言、口语用语来展现人物,展现生活场景。 part1——“铁杆庄稼”
“铁杆庄稼”,也称“吃皇粮”,老北京的方言用语,指的是清代旗人当兵代代世袭,按时领俸禄,“铁杆庄稼”,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即“铁饭碗”之意。 “灰色大褂”,代指封建复辟。 在那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吴祥子用“铁杆庄稼”等方言用语来嘲讽松二爷的“铁饭碗”不保,而自己的“灰色大褂”倒成了“铁饭碗”,其实,殊不知“灰色大褂”的社会地位也已岌岌可危。老舍先生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老北京地域特色的生活片段。透过一个小场景的对话,我们大体可以想象到当时老北京市民在茶馆里饮茶聊天,论国事天下事的场景,也大体可以感知当时的时代变迁和改革。 《茶馆》剧照 part2——“拉晚儿”、“车份儿”、“嚼谷”
一句简短的话,里面就融入了多个方言词汇,由此可见,老舍对北京方言可谓是相当熟稔。 老舍 在作品中加入这样的方言词汇来创作,既通俗质朴,简洁凝练,又贴切老北京的生活,极富感染力。当然,这种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在老舍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略窥一二。
可以说,在众多京派作家中,没有多少位作家可以像老舍一样,能把方言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行云流水。 02作品人物——老北京“地域文化”的凸显,小人物,大世界老舍的作品,除了在语言上突出“京味儿”特色,在人物身上,也表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何为“地域文化”?
在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作品中,文中的人物都被打上了明显的地域烙印,而这些都可以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处世之道等方面找到映射。 part1——“请安”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曾有多个朝代在此建立都城。作为一座人文历史深厚的古城,北京人格外注重礼节,这种讲究不单单体现在皇家贵族、上流社会上,还体现在平民百姓身上。 比如《茶馆》话剧中松二爷,从一出场就请安、让茶,即便沦落到连饭都吃不上了,仍不忘了请安:
“请安”,明清时期的日常礼节,也是满人的习俗礼节,其最早源于军礼。 根据资料记载,“请安”礼于满人从入关之后开始实行,它普遍用于君臣以及旗人之间。 “请安”可以是晚辈向长辈的行礼,也可以是平辈或是熟人之间的行礼,均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从松二爷等一连串的请安行礼动作中可以看出,旗人对礼节有多么讲究。 关于“请安”这一习俗礼节,在老舍的《正红旗下》等作品中也有不少的描写,基于篇幅有限,这里不作展开论述。 part2——“送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强调以礼待人,以礼交际,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非常形象地阐述了这一道理。 在《骆驼祥子》小说中,关于礼节的描写也不少。比如:
这是一段关于祥子要给刘四爷送礼的描写。祥子,职业车夫,一个贫苦的底层小人物,平日里省吃俭用,舍不得花半点银子。 不过,他虽然贫穷,但是却懂礼节,讲义气。为了给刘四爷送礼,他破天荒地拿出钱来买礼物,礼物虽不贵重,但也算是一份心意。 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底层百姓的人性温情,看出了普通百姓身上那种淳朴、自然的礼仪风气,而这也恰恰是京城人十分注重的精神品质。 03生活场景——“京味儿”的风俗人情,地域特色显著(1)习俗爱好 现如今的北京,一个集聚传统与现代的大城市,一个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而过去的老北京人的生活,则显得闲适从容许多。即便是老舍生活的那个比较艰苦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也比较从容,人们善于在平凡、艰苦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比如《茶馆》中的松二爷,即便穷困落魄到连饭都快吃不上了,也依旧养鸟、遛鸟:
《茶馆》剧照 老北京人喜欢养鸟、玩鸟,可以说“终日提笼架鸟”是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写照。遛鸟,逛胡同,约上三五好友到茶馆饮上一杯,这种独有的闲情逸致,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精神情怀,也是一种习俗和爱好。 (2)风俗人情 过去,老北京的底层百姓,其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体力劳动,比如当跑腿伙计、替人修鞋擦脚、给人拉洋车蹬三轮、干红白喜事、开茶馆、澡堂、当杂工等,其活动范围一般围绕在四合院、胡同、茶馆等地方展开,这些在老舍的《茶馆》以及《骆驼祥子》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比如《茶馆》里的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为了生计,每天在茶馆里忙前忙后;《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拉洋车的人力车工,每天穿堂过巷,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胡同小道里。他们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却都在拼命地以自己的方式来努力过好生活。 当然,老舍笔下的老北京风土人情,不仅体现在工种职业上,更体现在吃穿住行以及礼仪交际等方方面面上。比如美食小吃,传统节日,人情送礼、婚娶习俗等,都体现了老北京的地域风俗特色。 结语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北京,一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现如今的北京,不仅是一个地名称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老舍一生走过许多地方,却唯独只爱一座城,老舍对北京的情感,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情结、北京情结。 老舍生于北京,成长于北京,后来虽然因为工作等原因而离开北京,但是对老舍来说,北京的那些人,哪些事儿,他都如指诸掌,这正如老舍在《三年写作自述》中写道:
正是这些人生经历,给老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可以说,老舍笔下的老北京,既是他对北京民间生活的一种把握和感知,也是对现实与人文的一种构建。 老舍用简朴凝练的语言,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充满北京风味的人文世界,这些老北京的风俗民情贯穿在《茶馆》、《骆驼祥子》,亦或者是《四世同堂》等作品中,很显然,北京已成为老舍的精神文化追忆,当然,这也成为了千千万万北京人的精神文化追忆。 参考资料:杜家骥 从入关前档案看满族抱见礼俗 老舍《茶馆》、《骆驼祥子》 侯亚男 试论老舍小说中的满族文化情结 文 | 文史君 图片 | 网络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