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因大学而闻名---哥廷根

 小玮看世界 2020-01-08

今天小玮来到的城市是德国著名的大学城:哥廷根,它位于下萨克森州最南端接近黑森州,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辈出,著名作家季羡林留学过的地方,正如这座城市的标语:学术创造的城市;而夜宿的吉森也是德国大学生密度最大的城市。从地理上看,两座城市临近德国的主要高速,交通都很方便。

本来小玮在策划德国旅游的时候没打算到哥廷根停歇,计划下午从汉诺威出发直接到达吉森而只是在高速的Götting West休息站休息加油,但是西德的高速修的太好了。尽管上午从布伦瑞克到汉诺威下雨开车放慢了速度但是之后天气放晴又能开快车估计能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吉森,所以时间足够富裕。

看到高速上提示的哥廷根出口心里痒痒就关掉GPS开下高速来了一回说走就走的额外旅行(但其实之前因为查休息站看到Götting West的名字所以是知道哥廷根的大概位置的)。所以去德国自驾制订旅游计划是可以多设一些可去可不去的景点,如果时间有富余可以多看看。


哥廷根大学由英国国王,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二世和当时的学院委员会委员格拉赫·冯·明希豪森一同于1737创建的,作为选帝侯之下的重臣,明希豪森在这座大学成立之后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校长。在当时,脱离宗教化的教育运动兴起,而一所大学学生的毕业学历要想在欧洲的范围内承认则需要特殊皇权的承认,而这个皇权就是在1733年卡尔四世颁给汉诺威使者约翰内斯的权力。


在此40年以前成立的学校的神学系受影响很小,而其他学校对于其他专业却只有很少的管理权,这对于哥廷根这种世俗化不被教堂审查控制的学校来讲就比较麻烦,但是在建校之前的1734年哥廷根大学还是开始在粮仓里开始了这个大学的第一门大课,也就是物理课,第一个学期有174名学生前来注册。


作为学校创始者的明希豪森建校理念吸引了很多的贵族家庭,因为学校里有击剑厅和赛马场

哥廷根大学。尽管这样,最早在哥廷根大学上学的地方不仅仅是粮仓,还有肉店,舞厅。。。。。。可能几乎所有能用的地方都被哥廷根大学用作教室。而真正属于这座大学的教学楼到了1735年才建成,想想一座名校的最开始也是村儿里的大学,也是经过了百年的风雨洗礼才成为名校。


当1737年大学成立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院:神学,哲学,法学和医学,这样在哥廷根的几个传统学院都能加入哥廷根。而当时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当地的居民反对建立大学纷纷出来阻挠,大学的建成却等到了1770年。在建校时明希豪森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第一任校长而下面这张图片反映的就是当时学生们庆祝第一任校长上任的情景。


哥廷根的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这样就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优秀人才。这样哥廷根很快就成为了欧洲级的教育中心并于1751年成立了哥廷根学术协会。哥廷根大学对待学术研究与大学教学的方法与其他大学不同,这里学术研究与大学教学直接紧密的结合。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这个协会中的一员。而乔治二世的扬名也对这座学校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


著名的数学家与人类学家高斯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天文学专业任教,而他与威廉·韦伯是朋友关系,他们共同合作在1833年制造了第一台起作用的电磁电报机,这为之后的短信传真等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执行123年的大英帝国和汉诺威君合国体制结束之后,奥古斯特一世登基,而他一即位就宣布不遵守汉诺威宪法,这引来了哥廷根大学的七位教授联合上书要奥古斯特一世遵守宪法,但是这让他们丢掉了饭碗并且奥古斯特将他们驱逐出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上面提到的物理学家韦伯也是其中之一。

而后1924年-1925年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朱德元帅(照片第一张右边第二个)来到德国哥廷根从夏季学期开始学习哲学。但是他不仅是留学,在学习期间他还参观了很多德国的博物馆和工业地区,当时是希望救亡图存。虽然这些德国当局不是特别怀疑他有特别企图,但是他在德国时非常的活跃,因曾经两次发动共产主义类型的改革运动而被德国当局监禁并最终驱逐出境,之后他于1925年开始在苏联学习军事,下面这张图中的建筑是朱德元帅在哥廷根的故居。


1925年路德维希·普朗克建立了卡塞尔维尔海姆流体研究院,这就成了今天的马普所动力研究院的前身。之后著名的文学大师季羡林作作为第一个被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自主的中国研究生来到哥廷根学习梵文,这奠定了他一生的梵文泰斗的基础,虽然之前他计划学成两年后回国,在德国一直怀念祖国,但是他却怎么也想不到,在德国他一留下来就是将近10年的时间。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季羡林《怀念母亲》


市政厅前广场上矗立的有名的抱鹅女郎的铜像,同三十五年前一模一样。一群鸽子仍然像从前一样在铜像周围徘徊,悠然自得。。。。。。。

但是,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江山如旧,人物全非。环境没有改变,然而人物却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季羡林《再返哥廷根》


书与人一样,聚散无常,很多人不免感慨。然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一聚一散,才使那些旧书店存活了下来,也让新一代的书蠹们能够觅到食粮.。。。。。。夹在书里种种物件也都留下了主人一生的鳞爪,诸如当做书签的旧火车票根,寄自友人的明信片,与此书有关的剪报,干枯的花瓣……凡此种种,我一概予以保留,将其视作主人生命的延续,让他与自己的书相伴。

---文汇笔会《哥廷根老城区的一家旧书店》


而对于大学而言,最难受的不仅仅是人和书的流动,而是知识的流失。在二战开始后,希特勒实行对“劣等种族”的压迫政策,哥廷根大学的教学活动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哥廷根的教授和其他教职人员是犹太人,他们要么被关押到集中营要么就是流亡海外,这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克思·波恩,詹姆斯·弗兰克,艾米·诺特。幸运的是哥廷根没有遭受空袭,所以学校遭受的影响很小,但是很多知识随着这些流失的教授一起流走了。


而正是因为大学保持着相对完整,所以大学的教学恢复的很快。哥廷根曾经作为马普所的所在地并且继续保持着学术上的领先,自60年代开始诞生战后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后又相继诞生出了好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迄今为止一共40位,这个数量在德国位居第一,被称为“哥廷根奇迹”。今天的哥廷根大学是德国精英计划之一的大学。

作为精英大学的哥廷根更是在很多地方都散发着这种气息,看到哥廷根的站牌很多都是以大学的建筑命名的,感觉似乎哥廷根城市的公共汽车就是哥廷根大学的校车。


哥廷根的水塔食堂,记得看过网上的资料说是1991年建成的,看起来也比较古老,感觉这也是哥廷根的一个标志了

从这里开始漫步于哥廷根校园,感受哥廷根的学术气息

在哥廷根大学有一家披萨店叫Pizzeria Napoli,这家披萨店门面不大,但是比较有特色,披萨都是能看到店员现场把披萨放到炉里烤,吃着这里的披萨感觉很有芝士(知识)~


继续漫步校园~

这里大约是哥廷根大学的主楼,位于哥廷根大学西南侧,有很多和法学相关的专业是在这里面上课或者是教授在这里面办公。

从这条小径向前走不远就是哥廷根的市政厅,市政厅前有一尊雕塑,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抱鹅女”。


而距离主楼不远就是哥廷根大学的图书馆,和哥廷根的其他建筑的风格不太相同,显得比较现代化

但是感觉就是图书馆里面正在装修看着比较糟糕,和小玮去过的其他几个大学的图书馆感觉显不出是一座世界知名大学的图书馆,想想德国人的工作效率估计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会一直是这个样子。。。。。。

这些建筑应该是哥廷根大学的学生宿舍


之后乘车前往吉森,正如之前一天的景色一样,再一次看到德国人在修路~

吉森这座城市不大,比较有特色的是吉森的火车站看着比较漂亮,离法兰克福很近的吉森感觉更像是法兰克福的一个卫星城,而火车是德国人出行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这里估计也是小城的人们经常到来的地方。

此外轻轨和火车在德国共用站台,所以轻轨也是在吉森上车,小玮之前没太考察过法兰克福的交通,但是因为吉森距离法兰克福不远所以法兰克福的轻轨线网应该也能覆盖到这里。


这是在吉森第二天早上起床看到的景色,远处这座尖顶的建筑就是吉森火车站


早上在宾馆幸运的看到了吉森本地的报纸,当时正值里约奥运会,感觉一股黑森州的乡土味道迎面而来~

而接下来从吉森出发接下来就要抵达德国的金融中心---美茵河畔法兰克福,请看小玮之后的游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