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带你走近秦国的“大橙武”——青铜剑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1-08

青铜兵器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青铜时代,青铜广泛用于铸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兵器,但中国古代的青铜制品却有着独特之处,即多为兵器和容器。据中国史籍《左传·成公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方面,统治者为巩固和扩大其势力,连年不断地进行军事战争,对兵器的需求不断增长,刺激和推动了青铜兵器的铸造;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作为现世和人间的主宰者,通过祭祀仪式沟通天神和祖先,并以此强化自己执掌政权的权威性。而用青铜容器盛放牺牲,也就成为统治者维护其政权的必要手段。基于以上原因,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铜制作的礼器和兵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青铜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来看看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剑,既有杀伤力又观赏性十足,完全可以说是秦国的“大橙武”了!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走近青铜剑~


“剑光照空天自碧”——发现背后的故事

青铜剑出土时情形 图源网络

这是一个寒冷的下午,在秦俑坑内西南角一个残破的陶俑下,一把镀金的银白色铜剑,静静地躺卧在泥土中,尽管经历了两千多年泥水浸蚀的漫长岁月,当考古人员发现时,它依旧闪烁着昔日的雄风华采——通体光亮如新,寒气逼人。由于当时民工众多,人员混杂,未敢当众提取,悄悄地用土掩没。待全体人员收工后,袁仲一等考古人员才再次围拢过来,按照考古程序将铜剑提取出来。此剑长达91.3厘米、宽3.2厘米,其形制与长度为典型的秦代精良宝剑。它的出土,无疑为研究秦代兵器的制造和防腐技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实物证据。同时,它在诱使人们重新忆起了“荆轲刺秦王”那段惊心动魄故事的同时,也解开了这个故事留下的千古之谜。

“橙武”鼎鼎大名,从荆轲刺秦王说起

荆轲刺秦王汉画像石 图源网络

公元前222年,强大的秦军灭掉赵国后,兵临易水,剑指燕国。燕国军臣人心惶惶,眼看国亡在即,燕太子丹为挽救危局,导演了一幕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悲剧。

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厚待之恩,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之信念,离燕赴秦,去实施行刺计划。

荆轲与壮士秦武阳来到咸阳,向秦始皇贡献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地图。当他们来到宫殿前时,号称13岁就因杀人而出名的副手秦武阳,被眼前威武森严的秦宫气势吓得面如土色,双腿打战,热汗淋漓。卫士将他挡在门外,无奈之中,荆轲一人手捧地图从容自若地走向大殿。当他在秦始皇面前将地图缓缓展开时,一把锋利的匕首露了出来,这是燕国太子丹花重金从赵国徐夫人手里购来并让工匠用毒药煨淬过的特殊凶器,经过试验,这把匕首只要划破人的皮肤流出血丝,无不当场毙命。

荆轲见匕首已现,再无掩饰的必要,急忙扔掉地图,冲上前去抓住秦始皇的农袖挥臂欲刺。也就在这一刹那, 秦始皇本能地从座椅上跳起来,荆轲抓住的衣袖哧地一声被断为两截。秦始皇借机绕宫殿的大柱子奔逃,荆轲紧追不放,情况万分紧急。奔逃中的秦始皇下意识地伸手去抽身佩的青铜宝剑,可创身太长,连抽三下都没能出鞘。在这非生即死的紧要关头,一个宦官大呼:“王负剑!”秦始皇听到喊声,猛然醒悟,将佩剑推到身后斜抽出来。随着一道寒光闪过,荆轲的左腿被齐刷刷斩断,顿时血流如注。躺在地上的荆轲忍住伤痛,用力将匕首向秦始皇掷去,但未能刺中,秦始皇挥剑连砍荆轲数剑,荆轲绝命身亡。作为副手的秦武阳也被宫廷卫士随之剁成肉泥......


荆轲刺秦王 图源网络

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如果秦武阳不是因胆怯而改面色,而是和荆轲一起去刺杀秦始皇,那么中国历史的进程将重新改写。可惜这位秦刺客没有做到,只以其自身的悲剧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感叹和惋惜。有诗云:

廿岁徒闻有壮名,

及令为副误荆卿。

是时环柱能相副,

谁谓燕囚事不成!


随着这场悲剧的结束和岁月的流逝,人们对秦始皇所佩宝剑提出了种种疑问,为什么在绕柱奔逃时抽不出剑?负剑又是怎样的一种动作?他的剑何以锋利到足以一次就将荆阿左腿斩为两截的程度?一号坑秦代宝剑的出土,使千百年来的秦王负创斩荆轲之谜迎刃而解。


“大橙武”青铜剑在秦代的发展

最早用于战争的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陕北发现的殷代羊首短剑,山西保德县林遮峪出土的铃状短剑就是他们的专利品。战国晚期乃至秦代,中原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得到了较快反展,秦俑坑的铜剑则代表了当时工艺水平。剑在早期车战时代曾作为指挥员和御手的防身武器;战国秦汉时期又成为步兵的武器装备;剑也是骑士的武器装备,相传洛阳金村出土铜镜上的骑士像,就是身穿铠甲,手持短剑。剑的又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贵族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那些制作精美的宝剑是用于贵族佩带之物。

青铜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秦始皇陵出土的以青铜兵器为代表的各种文物也全面展示了秦朝在工艺技术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剑身很薄,平面呈窄长的兰叶状。从横截面看,是由脊、纵、锷(刃)构成的扁状八面体。剑锋部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上接一段内凹的束腰,在12-20厘米处之后逐渐加宽,但是最宽处也不超过3.6厘米。束腰对于两刃八面的剑体可以起到风槽的作用,以增加穿刺的速度和力量。剑茎同剑身次铸成,呈椭圆柱体。剑格为中空的菱形。基座椭圆柱,首呈菱形的袋状,两侧出耳,有钉孔,基端插入首后,以铜钉固定。基部夹以竹片,缠以蒯缑。

战国时期乃至秦代青铜剑,在吴越剑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推上顶峰地位。秦代剑的锡含量明显比吴越铜剑增多,由于含锡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使金属组织细化,因而硬度也就相对地增强,锋利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最为不同的是,秦剑的身长已不像吴越之剑那样短小而是大大增长,由先前不足60厘米发展到90-120厘米,随着剑身的增长和锋利度的提高,青铜剑作为一种武器渐渐被士兵普遍利用,并作为一种常规武器装备用以防身和作战。当然,在统治阶级内部,佩挂宝剑,除防身外还有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功能。

青铜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削铁如泥的“大橙武”

考古人员张占民曾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先在桌面上放一叠纸,然后轻轻将剑从纸上划过,其结果是一次居然可以划透19张纸,其刃之锋可想而知。后经科学测定,此剑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由于三种金属比例得当,才使秦剑坚硬锋利而又富有韧性,达到了“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登峰造极的神奇境地。

了不起的发现

一般说来,最先进的技术,总是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秦代青铜表面防锈处理技术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如秦俑坑出土的兵器虽然在泥土中埋藏了2000多年,但出土时依然锃亮如新、锋利如初、寒气逼人。秦国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所以工匠在冶铸兵器的过程中能够精益求精,铸造出大量精良的兵器。秦军横扫六合,锐利的武器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而使秦剑历经两千余年泥水浸蚀依然光亮如新的秘密,研究结果则完全归功于剑身表面那层10-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化验表明秦剑已采用了铬盐氧化处理。令人惊叹和遗憾的是,这种化学镀铬技术,随着青铜兵器退出战争舞台,也随之失传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由德国人重新发明并取得专利权。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熟练运用这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镀铬技术,却远没有德国人幸运了。至于中国人是怎样将铬盐氧化物镀于秦剑之上,直到今天,这个谜也未能解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