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门汉简价值初探

 d大羊 2020-01-10
玉门汉简价值初探

XU HAIJUN

许海军  

西汉“武帝诏书”七棱木槲

玉门汉简作为河西汉简的一部分,虽然存量不多,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既有反映重要历史事件的西汉“武帝诏书”七棱木觚,也有反映文化典籍的“仓颉篇”木简,还有反映汉代军事制度和经济生活的“亭长督它”“元平元年”“第八燧”和“所买布踈(疏)”等木简。这些简牍的发现既充实了河西出土汉简的内容,同时又对研究汉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关系等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自西汉武帝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河西四郡之后,逐渐走向全国政治、军事、外交的前沿,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的通道和民族交流与商业活动的大舞台。由于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戈壁荒漠地理环境,使大量简牍文献材料得以保存至今,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77年,在玉门花海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出土了一批汉简,共91枚,引起了当时汉简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把这批汉简命名为“玉门汉简”。当年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及时将出土的汉简进行了整理,并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出版了发掘简报,对汉简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汉简所蕴藏着丰富的文物价值,引起了汉简研究界的重视。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这批汉简的研究工作没有间断,陆续有部分研究成果问世。以下是笔者在学习梳理这批资料时的一些见解,著述出来与方家探讨。

汉简反映烽燧具有边塞亭的多重职能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出土玉门汉简的烽燧为花海农场北墩烽燧遗址,在玉门市花海乡境内,位于花海农场东北侧,南距农场场部5千米,当地人俗称其为“北墩子”。墩台筑在高约0.80米的风蚀台地上,残高5.9米,为沙土夹红柳、梭梭交替夯筑而成,墩顶有土坯垒筑墙基痕迹,汉简出土于墩台顶部房屋遗迹内。这座烽燧在汉长城内侧的烽燧线上,是用作向长城内侧传达军情,其基本职能可以确定为瞭望报警烽燧。但从其出土的汉简内容显示,它还具有汉代边塞亭的多重职能。

玉门花海出土汉简中有如下释文:

1、元平元年七月庚子禽寇卒冯时卖橐络六枚杨卿所约至八月十日与时小麦七石六斗过月十五日以日斗计盖卿任。      

2、二月五日第七吏    

3、□卖皂布复辉□既不在知责家      

4 、□□幸甚宜数到前会事    甚甚董幸甚□长□足下   士谨      

5、曰书人名姓赵苽韩□范鼠张猪翟如窦数□心冯□陈涓      

6、所买布踈(疏)

大郭成买布三尺五寸直一石四斗

始乐尹虎买布三尺五寸直一石四斗  索卿以□

万贯范融买布一丈二尺直四石二斗

长生赵伯二石

凡九斛前付卿以入        

7、□檄赋辶敢  虏  赋勿物      

8、□□□□□闰月以北癸卯三宿取□二斗  亭长督它    

从以上简文可以看到,与这座烽燧有关的还有书信、契约、账簿、日期、交易、赋税、卒吏、亭长等众多信息,而且在这批为数不多的简牍中,粗算出现的人名就有二十几人,并且人的身份各异,有戍卒,有官吏,也有当地居民,如此众多的信息显然已经超过了一座普通的瞭望报警烽燧所承担的职能。因此,从简文记载的这些人在此地生产生活、往来交易等情况来看,这座烽燧具有汉代乡亭的一些特征。汉代乡亭一般每隔十里一设,同时以“民稠则减,稀则旷”的原则适当增减。乡亭的职能以治安为主,同时还兼有行宿、民事、宣传等功能,特殊情况下,乡亭还蓄养牲畜,代邮传书。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有一条路线自酒泉经新城、野麻湾过断山口到玉门花海向西,这座烽燧正处在玉门花海向西一线上。从地望来看,这座烽燧所在区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垦时间久远,并且在长城防御内侧,适于邮路通行,此座烽燧还可能承担着邮亭的职能。“邮亭”是汉代边亭的一种。汉代西北边疆交通线上的亭既是守御组织,也是邮驿机构,负有守望御敌和传递公务的双重责任。故常与邮连称为邮亭,或与燧连称为亭燧,有时亭燧也可互称。在居延汉简中有“甲渠官以亭行”“三十井官以亭行”。每到一亭都记载月、日时刻和传递驿卒的人名。玉门花海出土的汉简中较著名的西汉“武帝诏书”七棱木觚的文字内容就是一篇朝廷通过邮驿发往边关的文书。

花海农场北墩烽燧遗址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烽燧周围还散落大量汉代灰陶片、冶炼炉渣以及富铁矿石,离烽燧不远处还有一处冶炼洞穴遗址。综合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此座烽燧的职能不单是为了传达军情,而且还是一处为过往商旅、驿站传递、烽燧戍卒提供给养之地。正如有专家认为,汉代的亭乃是兼有传烽报警、邮驿、治安与经济管理等多种职能的机构。

西汉“武帝诏书”七棱木觚的史料价值

玉门汉简的第一号觚西汉“武帝诏书”七棱木觚为不规则七棱形,截面1.8~2.5厘米,长37厘米。通体汉隶212字,文字有两部分内容,前部分是一篇诏书的内容,计一百三十三字;后部分是一封书信的内容,计七十九字。木觚中的诏书反映了西汉时期朝廷发往边关的急诏内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文字释读如下:

“制诏:皇大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终)不复起。谨视皇天之笥(嗣),加曾(增)朕在,善禺(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糈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孩(亥)自汜(圮),灭名绝纪。审察朕言,众(终)身毋失。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告后世及其孙子,忽忽锡锡,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去如舍庐,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佞。”

玉门花海出土的《仓颉篇》木简

这支木觚上的内容是否真的是汉武帝的遗诏,引起了一些研究学者的争议。主要原因,一是木觚有前后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遗诏内容,另一部分是书信内容,如果是朝廷直接发到边关的诏书原件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二是史书记载有关武帝遗诏时仅有“受遗诏辅少主”这么几个字,而对遗诏内容却只字未提。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件遗诏,“就是守边戍卒从当时发布至边郡官府文书中转抄的”,5这一观点应该是可信的。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这一历史事件提及受遗诏,但在《汉书》中遗诏的内容并未提及,因此也就有了汉武帝是否有遗诏的争论。笔者认为,虽然“七棱木觚”遗诏不是武帝遗诏原件,但从内容来看,确属官方发到各地的文书,仅从这一点来看,遗诏所具有了历史研究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它对研究汉武帝后期及昭帝初期所发生的政治历史事件具有着重要的史料作用。

木觚书信文字释读如下:

弟时谨伏地再拜请,翁系足下,善毋恙,甚苦候望事,方春不和。时伏愿翁系将侍近衣、幸酒食,明察蓬火,事边急,小人毋行,所时幸甚,甚伏地再拜请,时伏愿翁系有往来者,幸赐(时)记,令时奉闻,翁系□□严教。

木觚上的这段文字记述的是一封有关候望戍卒的书信,信里提到“苦候望事”“明察蓬火,事边急”,等内容,是汉代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来情真意切,富有生活气息,客观描述了当时戍卒的生活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