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父母讲师团CC 见过一次“吼叫”式教育,一位家长在看了孩子的考试试卷后,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吼:“你要是下次考试再不及格,就不要回家了,我不想见到你,也没你这么笨的儿子,太丢人了!” 几乎很多父母都试过对自己的孩子“吼叫”,但吼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甚至还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这种“吼叫”式的教育。 01 为什么父母总压抑不住对孩子“吼叫” 经常对孩子“吼叫”,表面上可能是孩子的表现总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我们就从内外原因来分析一下。 ① 外部原因:外部触发因素导致的迁怒于人,身体疲惫、孤立无援。 ▶ 身体疲惫、孤立无援: 父母都是身兼多职的人,在外是工作中的一员,每天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和工作的事情;在家里既是丈夫/妻子,又是孩子的爸爸/妈妈。 日常要面对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这个时候,孩子还因为一些简单的小事而不听话,父母的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执行时,父母就不能再淡定了,“吼叫”成为了家长本能的反应。 ▶ 迁怒于人: “迁怒于人”是指通常有些父母在外面受了一些委屈,比如老板、同事等带来的委屈,父母回家后就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无意中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冲孩子吼是安全的。 ② 内部原因:不合理的认知、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些父母在自身成长的原生家庭里,也是被自己的父母“吼叫”着长大的,所以,这种情况下的父母也会潜意识地对自己的孩子“吼叫”。 02 父母的“吼叫”不利于孩子成长 ✘ 无意中让孩子形成无耐心、急躁的性格 父母的“吼叫”往往是带有不耐烦和急躁的语气、态度。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经常对孩子吼叫的父母,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他们的。 ✘ 让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自闭性格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比较敏感、内向,对于父母的“吼叫”,他们可以很细腻地感觉到父母的情绪、态度,从而也理解为父母对自己的否定。 在这种“吼叫”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容易对外界失去信心,更加自卑、自闭。 ✘ 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在成长中都有一个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容易与父母“对立”。父母越是“吼叫”,孩子越是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长时间下来,孩子也会越来越叛逆。 03 告别吼叫,让孩子主动合作 罗娜·雷纳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中告诉我们那些让父母停止对孩子吼叫的秘诀——A-B-C-D-E法则。 A-B-C-D-E法则是以“自问、呼吸、平静自我、确定孩子的需要、同理心”五个步骤进行。 ① 自问 当你要吼孩子的时候,不妨先问自己3个问题: 我现在感觉如何? 我现在的想法是什么? 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② 呼吸 一边内心自问,一边觉察自己的呼吸。 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你在作出回应前,都要尽可能给自己时间去关注呼吸。 ③ 平静自我 关注呼吸有助于调整你的情绪。用积极的想法代替你现在的想法,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④ 确定孩子的需要 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 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他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 需要你重新为他指出方向? 需要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 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 ⑤ 同理心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 避免用“命令式”词语 像“不可以”、“停下”等具有负面性质的命令式词语对孩子都是比较难起作用。 例如当你想要孩子停止某个行为时,与其说“你不可以做……”不如用“如果你……简直帮了我个大忙!” ★ 吸引孩子注意力 当家长重复多次相同的话时,家长的说话内容就很容易被孩子忽略。 所以想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在发出指令前注意和孩子的视线保持接触,如果你的孩子能够看着你一字一句地发出指令,甚至观察你同时做出的动作,那么,孩子能够听从指令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 提出具有可替代行为的事情 如“别干这个”这类语句的时候,会发现孩子往往不“听话”。究其原因,是孩子没有得到替代性的行为,于是只有继续手中的动作了。 我们需要给孩子指明一个替代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例如,因为一些碳酸饮料不健康,所以你不想孩子喝。这时,你可以给孩子推荐其他饮品,过程就需要家长自己通过言语去描述和说服孩子改变主意、尝试。 事情的结果也许只有一个,但沟通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个。 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恰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