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王年新考》已考证出殷末四王的在位纪年为: 武乙 35年(前1145年-前1111年) 文丁 14年(前1110年-前1097年)(前1100年,文丁杀季历) 帝乙 21年(前1096年-前1076年 ) 帝辛 37年(前1075年-前1039年 ) 周初二王: 文王 50年(前1099-前1050)前1059年受命,前1058年称王 武王 14年(前1049-前1036)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周文王和武王的事迹做一个初步考证。 文王事迹考 一、文王生卒年 文王 对于文王、武王时期的事迹,古本《纪年》有: 文丁十一年 文丁杀季历 帝乙二年 周人伐商 帝辛六年 周文王初禴(祭祀)于毕(毕西于丰三十里) …… (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引) 古本《纪年》记武王终年54。(按照《中国上古王年新考》考证,武王崩于十四年,即克商后三年(前1036年)),与《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矛盾。客观地说,武王要真是九十三而终的话,就显然与成王即位时尚幼是矛盾的(成王为武王长子,古人“幼”是指十岁到二十岁之间)。武王不可能到八十左右才生第一个孩子。所以,所谓“武王九十三而终”,显然是错的。另外,《逸周书·度邑解》有武王克商不久时的自称:“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明确表示其在克商时尚未满六十岁。而其三年后就去世了,其终年自然不可能有九十三。那么,《礼记·文王世子》这句话就毫无价值吗? 实际上,综合这三种材料,我们最容易产生的想法,就是武王终年54是对的,《礼记·文王世子》中的“九十三”可能是“五十三”之误。 五 九 这是五和九的小篆,金文与此类似;可以看出如刻在竹简上,(在某些笔画脱落的情况下)“五”被误认为“九”的可能性是不小的。而且这样的实例也是有的,如《商君书·境内篇》:“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此处“九亩”,经综合其他资料考证可知应为五亩。有古本《纪年》的记载,我们确认“九”为“五”之误,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五十三”和“五十四”的不同,可以理解为实岁和虚岁的区别。 如此,我们就知道武王生年在前1089年。 那么,文王是否应该也是五十七(实岁)而终呢?这个则不一定。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说明文王的寿数应该是超过六十的: ①文王在位年数为五十年,如其寿数不足六十,则其即位不足十岁,这在尚未确定嫡长子继承制的殷末,可能性是不大的;何况当时殷周关系紧张,周人不太可能立一个幼童为领袖(文王之父季历是有兄弟的)。即使真的万一这么小即位的话,文献肯定会有记载。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文献基本默认文王起码是接近成年后即位。 ②根据《周本纪》: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由此可知,文王出生是在季历尚未即位之时。而根据古本《纪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可知季历至少在前1112年即已即位,如此可知文王生年应该在前1112年之前,由此可知文王寿命至少在62以上。 ③《诗经·大明》有:“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于周于京,缵女维莘。”这是说文王娶“大邦之子”是在即位初年,且还是二婚(“缵女维莘”)。 文王能在初载二婚,第一次结婚时更早,则即位时起码也接近成年了。 《史记·管蔡世家第五》:“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所以太姒正是《诗经·大明》所言文王二婚对象。 考虑到武王出生于前1089年,且他还有一个兄长伯邑考,而所谓“初载”肯定不超过九年,则文王二婚应该在前1092年左右(古人是不会采取避孕措施的,以伯邑考比武王大2岁左右计算,其应出生于前1091年左右),即文王八年左右。 那么,文王初婚应该在哪一年呢? 《周礼·地官·司徒》有两段关于婚姻行政管理的记载:一、“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毋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殓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二、“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礼记》等多以此为据以为男三十、女二十是周人的官方婚龄,但通观全段可知这实际上是指最大婚龄,在重视人口繁衍的古代,如果男超过三十、女超过二十,尚未婚嫁,则要由政府勒令成婚了。而在实际中,战国时勾践曾规定凡男二十岁、女十七岁不婚娶,父母要受处罚。(《国语·越语上》: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战国的规定与殷末应该相差不远,再考虑到文王作为部族首领,其对婚姻对象的要求较高,而年龄方面的要求会放低,我们可以认为文王初婚的年龄应该在二十岁左右,可以认为在15-25之间。 《周易》“泰”卦和“归妹”卦都有“帝乙归妹”之说,顾颉刚将其与《诗经·大明》联系起来,以为这说的是帝乙嫁妹于文王。在儒家《易传》等出来之前,《周易》主要是一部占卜之作,被其用作例子的都是类似“王亥服牛”、“黄帝战于阪泉”之类家喻户晓的典故,“帝乙归妹”我认为应该也是这样一个事例,所以这一说法应该是对的,而且其中可能还蕴藏着深意(详见下文)。 当然,帝乙嫁妹嫁的不是《诗经·大明》中的武王之母太姒(姒是夏族的姓),而是另一位,且此女应该是文王初婚对象。 我认为文王的这场婚姻应该与帝乙二年周人和商人的那场战争有关,可能正是在那场战争之后,双方为了恢复和平,选择了联姻。文王可能正是在帝乙三年,前1094年,也是文王六年,初婚娶了帝乙之妹(如果是帝乙之女,则年龄不合,帝乙应该与文王年纪相当)。其后,可能帝乙之妹早亡(比如难产而死)或为文王休弃,文王在八年(前1092年)续娶太姒。 前面说过,文王初婚年龄在15-25之间,初婚时间在帝乙三年、文王六年(前1094)左右,则我们很容易计算出文王寿数可能在60-70之间。 综合上述情况,再考虑到“文王九十七乃终”所指“九”最可能为“六”或“五”之误(四和七从字形上看显然不可能,其他数字则不合常理),所以我们推测文王终年寿数应该为六十七(实数)。 六 如此,文王生年应该在前1117年,武王生年为前1089年。 这样,我们就知道,文王即位时为十八岁,初婚二十三岁,二婚二十五,都是合乎常识的。 《汉书·律历志》说文王十五生武王,这与武王还有一个长兄伯邑考是有矛盾的(伯邑考是文王嫡长子,所以有材料说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在生理上也许可能,但与一般婚姻惯例不符),而按照我们的计算,文王二十六生伯邑考、二十八生武王,就合理多了。 如此可知: 文王:67岁(前1117-前1050) 武王:53岁(前1089-前1036) 二、文王初婚对象为帝乙之妹 《周易》有泰卦和归妹卦都涉及到了帝乙归妹: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兑下震上) 《归妹》:征凶,无攸利。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对于这两卦,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整体一吉一凶,而有“帝乙归妹”阴爻的则都是吉。 我们先来看“帝乙归妹”为什么是帝乙嫁妹于文王。 对于“帝乙”,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除了指成汤或武乙外,还有认为是指月亮的(帝释为天),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自出机杼,《周易》在早期作为一部占卜之作,其文辞就应该是浅显的,典故应为众人熟知,所提人物应该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在西周初年,帝乙就是帝辛之父,不会是其他人。 那么,“归妹”的对象为什么是文王呢?如前所述,能被《周易》选入的典故,不可能就是说点家长里短,“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新娘的衣袖不如陪嫁者的衣袖漂亮、质量好?就算是在说作为正妻的“君”很朴素,有盛德,但仅仅这样也不够格入选《周易》啊。只能是与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如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西施等一样。作为帝乙之妹,其所能参与到的大事,只能是与商、周两族有关的了。而作为女子,或联姻或祸国几乎成了唯二的选项(四大美女中,西施、昭君和貂婵都是联姻,杨贵妃是祸国(西施、貂婵同时也是“祸国”,只不过是“敌国”)),所以“帝乙之妹”能参与的大事就只能是与周联姻了。而衡诸年龄,其联姻的对象只能是文王。 再看为什么这次联姻与帝乙二年的战事有关。 文丁十一年(前1100年),文王之父季历为文丁所杀,周人显然一直有复仇之志(实际上,周人早在太王时就开始谋划对付商了,《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所以,周人乘着帝乙新即位大肆攻伐,是一点不让人奇怪的。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可能是未分胜负,文王是智者,见不能获胜,当然就要抛开个人恩怨,选择讲和了。帝乙是不是明君,我们不知道,但此时的商也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与东夷、人方等等都处在交战状态,媾和可能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帝乙之妹出嫁,类似于昭君出塞,为商周两族带来了五十年的和平,这大概是其能与昭君出塞一样为人传诵的原因吧。 而站在周人的立场,文王试探出了商人的实力,又主动结束了战争,并为未来翦商留出了准备时间;从这一点来说,这场联姻是大吉之事。当然,是不是《易经·归妹》:“征凶,无攸利。”“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显示了商人的实力在下降,而被周人认为吉利呢?这有些无厘头,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可能性。 三、西伯囚羑里 文王囚羑里之事,史籍上有三种说法: ①《殷本纪》叙之甚详: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史迁未序年月(尽管能判断是在受命之前),我们无法对此系年。 ②《尚书大传》: 西伯既戡黎,纣囚之羑里(《尔雅疏》引《尚书大传》)。太公之羑里见文王。散宜生遂至犬戎氏,取美马驳身朱鬣鸡目者;之西海之濵,取白狐青翰;之于氏,取怪兽尾倍其身名曰虞;之有参氏,取美女;之江淮之浦,取大贝如车渠,陈于纣庭。纣悦,曰:“非子罪也,崇侯也。”遂遣西伯伐崇。 这一说法同样未说明时间,但指出了文王被囚是在戡黎之后,也就是说,此时帝辛已经知道了文王的雄心,如果这样还会被美女宝物攻陷,而将其释放,似乎只能说帝辛智力有问题了。 所以这一说法成立的可能性不大。 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 按照我们之前的考证,帝辛在位共37年,其中与武王同时十一年,则其与文王同时只有26年。 古本《纪年》有:“帝辛六年 周文王初禴(祭祀)于毕(毕西于丰三十里)”显然,文王最早也只能在本年被囚;而被释放最早只能在帝辛十二年(前1059年)。该年,五星聚于房(实际为井),文王受天命。第二年,文王开始称王“翦商”。 综合来看,文王被囚的原因可能与初次祭祀于毕有关。这可能是一次对天地的祭祀,只有王者才能举行,因而触怒了帝辛。 四、受命之后 《诗经·文王有声》对此有概括性的叙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史记·周本纪》有:“(受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明年,西伯崩。”这里面,需要明确的是,“作丰邑”是在哪一年?是伐崇的当年还是第二年? 《左·襄三十一年》正义:‘《尚书大传》:文王一年质虞、芮,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纣乃囚之。’《文王世子》正义引《大传》:‘五年,文王出,则克耆。六年,伐崇,则称王。’二说不同,此本《大传》及《史记》,而系年又异。 文王年谱 前1117 一岁(以下年龄皆为虚岁) 武乙二十九年 前1113 传主降生,姓姬,名昌,又称西伯、文王。父季历,母太任;祖古公,伯太伯、虞仲。 出生时,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五岁 前1112 古公去世,季历即位;太伯、虞仲争位失败,带领部分族人奔吴. 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六岁 前1111 季历朝武乙。古本《纪年》: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豰,马八匹。 七岁 前1110 三十五年,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武乙畋于河、渭,暴雷震死。 八岁 前1109 文丁即位 九岁 前1108 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十岁 前1107 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 十一岁 文丁四年 前1104 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十四岁 文丁七年 前1100 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十八岁 前1099 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季历被文丁幽囚而死。 文丁(十一年)杀季历 文王即位,未改元。 十九岁 前1096 在位第一年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 二十二岁 前1095 帝乙元年(前一年文丁薨,帝乙即位) 二十三岁 帝乙二年 前1094 伐商 二十四岁 帝乙三年 前1093 娶妻帝乙之妹(子姓),与商媾和 二十五岁 前1092 子姓女难产而亡? 二十六岁 前1091年 娶妻太姒。 周地发生地震。《吕氏春秋制乐篇》: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二十七岁 长子伯邑考出生 二十九岁 前1089 次子发出生,后为武王。 前1088-1080 周公旦等诸子相继出生 帝乙九年,伐盂方 四十三岁 在位二十五年 前1075 帝辛即位 《殷本纪》: 帝辛,天下谓之纣。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 四十八岁 前1070 初次祭祀于毕。(毕与程临近,都在咸阳境内渭水北岸) 四十九岁 前1069 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诸侯朝于周。 西伯戡黎。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五十岁 前1068 被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可谓爱之。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 五十二岁 前1066 帝辛十年,征人方 五十三岁 前1065 文王开始演八卦。 五十六岁 前1062 太公望献策,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 获释。 五十七岁 前1061 率诸侯入贡 五十八岁 前1060 田猎于渭水之滨,遇太公望 五十九岁 前1059 帝辛十七年 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 合六州诸侯朝拜于商? 五星聚于房(实际为井),受天命。 前1058 称王, 断虞芮之讼。 前1057 伐犬戎。 前1056 伐密须。 前1055 败耆国。 迁居程。程在咸阳境内渭水北岸。展示伐商决心。 前1054 伐邘。 前1053 伐崇侯虎。 作丰邑。 前1052 周大饥。《逸周书·大匡解》:唯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前1051 自岐下而徙都丰。 内史向挚出奔于周。《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 前1050 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第二年改元。 清华简《保训》: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 ]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李学勤释文) 前1039 武王十一年,姬发克商 武王事迹考 武王事迹,最富争议的其实就是两件事情,一是武王即位后是否沿用受命纪年的问题;二是武王崩于克商后哪一年? 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周本纪》、《尚书大传》和《逸周书》都是明确按即位后改元来纪年的;《逸周书》中更有多篇明确纪为武王初年的文章(《小开武解》《宝典解》《丰谋解》《寤儆解》等),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总有人不愿意承认。而夏商周断代工程更是对武王即位后沿用受命纪年给予了支持。不过,在《新考》明确了克商年为前1039年之后,即位改元的结论其实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第二个问题在《中国上古王年新考》中已论证过,确认其崩于前1036年,即克商后第三年。除断代工程提供的日版《史记会注考证》中有相关记载外,其证据还有:①根据《尚书·召诰》推算的成王元年为前1035年,则武王崩于前1036年;②《逸周书·武儆解》“十有二祀”应为“十有四祀”;③新出清华简《尚书·金縢》与传世本《金縢》几乎全同,唯“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作“既克商三年,王有疾,弗豫。”可为四年说新证。 武王年谱 公元纪年 武王年龄 传主事迹 历史大事 前1089 一岁 传主出生,父姬昌,母太姒;祖王季,祖母太任;兄伯邑考 前1066 十八岁 拜太公望为师 前1065 十九岁 父文王初次祭祀于毕。其展示的雄心为帝辛(纣)获悉,将其囚于羑里 开始主持周方政事,并寻求营救文王办法 帝辛六年 前1059 三十一岁 父姬昌获释 前1058 三十二岁 父姬昌自立为王 前1057 伐犬戎。 前1056 伐密须。 前1055 败耆国。 迁居程。程在咸阳境内渭水北岸。展示伐商决心。 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前1054 伐邘。 前1053 伐崇侯虎。 作丰邑。 前1052 周大饥。《逸周书·大匡解》:唯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前1051 自岐下而徙都丰。 前1050 四十 父姬昌去世,继位 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前1049 元年,四十一 改元 访周公旦,讨论克商大计 前1048 二年,四十二 《小开武解》 前1047 三年 《宝典解》 与周公旦商量叛商之政策与措施,《丰谋解》 担心伐商不成,《寤儆解》 前1041 九年 仿文王上祭于毕。 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 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前1040 十年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此事也有可能发生在文王末年) 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前1039 十一年 一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祗,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 前1038 十二年 在朝歌召集殷贤民及其治下民众进行训诫,自感寿命将尽,命姬旦接位,《度邑解》 前1037 十三年 在管,训诫管、蔡,指导他们处理政事,《大匡解》、《文政解》 箕子朝武王,就武王询问殷治国之事,作《洪范》 在丰,九州诸侯汇聚于周 前1036 十四年 二月,在丰;与周公旦谋划教训后人的八儆、五戒 《逸周书大开解》 四月,作凶梦,命周公旦代立后嗣,立遗嘱给太子诵,《武儆解》 五月五日,王不豫,留下遗言,《五权解》 去世,终年五十四; 太子诵即位,即成王,周公旦摄政 |
|
来自: 新用户4741402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