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有两种作品是好作品:一种作品是能让读者平静的心情燃烧起来,一种作品是能让读者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他的作品能让人读出静气,当属后者。品画的乐趣,离不开品人,千人千面,千人千性。刘树允的花鸟画个性十足,形成了一种灵动、和谐、超凡、淡雅、柔静、朦胧的艺术风格,故而有了饮誉中国画坛的粲然之作。 刘树允:又名刘恩铭,河北献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沧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民盟沧州市美术院院长、沧州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沧州儒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沧州师范学院教授、教学名师、师院榜样、学科带头人。曾先后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班。 国画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中央党校、文化部、中央美院等单位及众多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已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作品曾参加中国美协主办展览获奖13次。刘树允认为,无对立则无灵动之韵,无统一则无和谐之美。他谨守“对立统一”这一中国画创作的法则,既讲求善用阴阳因素的变化形成物象对比,使虚实、浓淡、深浅、藏露等在映衬中各得其宜以丰富画面的变化,又讲求阴阳关系的平衡统一,运用视觉美感和立意需要使阴阳在画面上都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和层次,从而实现和谐统一,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真画”之境。刘树允强调阴阳适度,特别着意对画面阴性元素的处理,在虚灵处、空白处、清淡处、混沌处下大功夫,追求一种“空灵、飘渺、静逸”的意境。他以柔静为主调,拒绝娇艳色彩和躁动笔墨,那柔缓的线条顺情而动,一任自然,使画作轻缓柔曼而丰富多姿,既有灵动之韵,又有和谐之美。何须浓碧深红,万象自出清秀。刘树允的这种原始崇尚,生出了一种神奇的艺术效果。国画创作需要艺术灵感,而艺术灵感的产生,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亢奋心理状态,直觉思维就是诱发这种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 刘树允的国画创作特别重视构思,他在艺术构思过程中,“致虚极,宁静笃”,清除杂念,静心思考,以诱发“天人合一”的创作灵感,并依靠这一艺术创作的神奇催生婆和独创性的触媒剂,对艺术形象进行取舍、提炼、概括,遂有奇和妙悟,而得典型化意象。他的画作所透出的超凡、淡雅、柔美的韵格,象如云如烟的细语,诉说着清纯婉约的心曲。刘树允的画已经创新发展了传统,他的作品汲取了古人花鸟画的一些优势,但止于借鉴,而无照搬和抄袭。其作品格调清雅,静逸超然,亮丽阳光充满画面,构图更精到,用笔更细腻。他的画文化底蕴深厚,整体布局严谨而协调,这是时代造就的结果。五色令人盲,刘树允在用色上大胆突破,以清淡的黄色和灰色为主,撇弃鲜艳色彩,平静沉稳,丰富高雅,传达出的是其处事偏于理性而做人清高。 他笔下的芦苇、菊塘、闲花、野草等多是晚秋时的状态,有的画作描绘的是冬雪季节,是在如此时节,鸭们三五成群在一起的场景。从中能感受到画家本人心理上存在的寂寞一面,同时,在审美上也产生另一种唯美祥和效果,通过这种色调,反映出文人的自持与清高及对高雅的精神情调的追示。 在技法和意境上他敢于挑战。他创新了淡墨积彩、无骨分染、长线短变、赋色写情的笔墨语言,笔触讲求精细入微,如芦苇杆突出的修长,自然灵动,摇曳多姿,如有弹性,情感浓郁,既见工夫之深,又见领悟之深,对感情释放的节奏有极好的控制,气息饱满而不外露,非丹青高手所能为。 在他的笔下鸭子是成群的,而芦苇荡又是深远神秘的,这需要笔笔见情,而又不能画得太实、太满,树允凭着他很好的艺术感觉,创造出静逸飘渺、超然仙境、繁密、密厚,同时又不可沉闷。这种效果,证明了他的才气,赢得了人们的赞叹。 当今在心绪浮躁的年代,艺术家们的作品趣味污浊、气息恶俗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笔墨可得,静气难求,在这个大气候下,树允的绘画反而显得神闲气定,气息沉静,笔力稳健,心如止水。 如同杂技演员在钢丝绳上若无其事地行走,倒能显出个人性情修炼的非同一般,当然,也足见本人技术的功底和在纷繁的诱惑面前,具有很强的自我心理的控调能力。 品读他的作品,在格调清雅静逸超然之中,更能品味出其人品和人性的高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