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与“六义”

 杏坛归客 2020-01-12

诗经的历史价值

《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有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如《天作》记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为郊祀天地时所歌。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

  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宝贵的民俗材料。

  风、雅、颂,赋、比、兴,统称《诗经》六义。其实,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部分。【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国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为文人雅士的作品,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举例:

赋是铺陈,类似于今天的排比。

《诗经》例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现代汉语例子,《黄河大合唱》歌词: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比就是类比、比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诗经》例子: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现代汉语例子,《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兴是有感,就是从A联想到B。AB之间很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现代的歌词中这种情况最多了。

《诗经》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