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的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当年的太庙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今古言堂 2020-01-12

朱棣的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当年的太庙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可能有的朋友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就是“朱棣的牌位曾差点被嘉靖皇帝扔出太庙”,其实这只是一个误传,事实上这个误传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嘉靖初年那场“大礼议”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后续的“太庙之争”,至于这件事发生的前后始末,我们下面来看。

前因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朱厚照生前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在太后及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商议下,决定立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为帝,他便是嘉靖皇帝。

虽然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4岁,但他聪慧过人,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当他到达北京后,礼部本计划以太子之礼来迎接他入宫,可被年少的朱厚熜予以坚决否定,他不能接受自己以“皇子”身份入宫即位,这触碰到了他的自尊心以及伦理底线。

当时的大臣可能会有所尴尬,但他们也没有多想,最多只会认为这是一个小孩子不懂礼法的随意吵闹,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通过这件事其实就能看出朱厚熜对“名分”的极度重视,以致于在他登基后不惜采用任何所能想到的极端方式,来维护他所谓的“名分”。

其实,朱厚熜即位后,最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名分”问题,而“名分”问题的根源就是朱厚熜究竟应该以谁为皇考,当时包括礼部大臣在内的大多数朝臣都认为,朱厚熜以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以明孝宗为“皇考”,至于他的亲生父亲则应为“皇叔考”,对于这个提议,朱厚熜完全接受不了,他根本接受不了自己的父亲突然成了自己的叔父,而自己的叔父变成自己的父亲,虽然只是名义上的改变,但“名分”对他而言如同生命一样贵重,容不得半点差错。

结果

因为要重新“认爹”,所以他开始反抗,他执意要给自己的父亲上皇帝谥号,甚至要让他入主太庙,接受后世子孙的供奉。为此他不惜下令梃杖跪在左顺门外以此来表达抗议的大臣,梃杖造成十六人死亡,还有上百名官员或停职或下狱,总而言之,为了给自己的父亲一个皇帝的名分,他不仅得罪了朝廷官员,甚至连天下的读书人都一并得罪了。

不过封建王朝,皇帝依旧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地位不可动摇,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显得异常苍白无力,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事件以朱厚熜的胜利而结束,朱厚熜如愿意以偿的追谥朱祐杬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其死后修建的王陵重新进行修建升格为皇陵,取名显陵。

就这样,兴献王朱祐杬生前没有做过皇帝,死后在儿子的奋斗下享受了皇帝该有的一切待遇。

既然父亲的名分有了,那么按照《周礼》所规定的宗庙制度,父亲的灵位就该摆在太庙中殿之上,但是父亲的名分是追谥的,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它牵扯到古代宗庙祭祀的一些礼制,这里鉴于篇幅有限,笔者尽量简单叙述。

宗庙制度

宗庙制度是古人祭祀祖先过程中所慢慢形成的一种礼法,《周礼》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简单来说,皇室祭祀先祖,大殿灵堂内只供奉七位先祖(即七庙),居中为始祖牌位,后世子孙则遵循左昭右穆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爷爷在中间,那么儿子就在左边,孙子就在右边,以此类推。不过随着皇权的逐步加强,天子七庙也逐渐扩大为九庙,像明朝就是九庙。

但是如果一直这么排下去的话,九代之后又该如何供奉呢?对于这个问题,《周礼》也是有规定的,即“毁庙”与“太祖不迁”,“毁庙”就是“祧迁”,“”即祭远祖之庙。

以明朝为例,假如太庙中已经供奉了九位先祖,那么当世皇帝驾崩后,后继之君应该将原先所供奉的在血缘上离自己最远的那个远祖牌位撤下,换上过世之君的牌位,然后将撤下的远祖牌位放入在太庙后殿修建好的“祧庙”之中继续接受供奉,这就是“祧迁”。

不过,由于“太祖”有开创万世基业的不世之功,所以历代以来,皇室都规定“太祖不迁”的原则,还有“始祖”是万世之祖,也不能迁,这就意味着明朝太庙中殿要一直供奉着始祖和太祖,即明德祖和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从自己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把他们全追封为皇帝,分别是德、懿、熙、仁四祖,然后修建太庙,在太庙中殿修建九室并将他们的灵牌放入其中供奉,德祖就是始祖。

明孝宗继位后,太庙九室已经满员了,这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情况,需要将与明孝宗血缘最远的远祖牌位撤下。经过商议,朝廷将懿祖的牌位撤了下来,换上了明宣宗,至于为何没有将血缘更远的德祖牌位撤下来,当时大臣的意见是:

国家自德祖以上,莫推世次,则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宪宗升祔,当祧懿祖。宜于太庙寝殿后,别建祧殿。

其实就是将德祖以始祖地位对待,不进行祧迁。

那么到了嘉靖帝继位后,他就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了,明武宗的牌位要放入太庙,父亲明睿宗的牌位也要放入太庙,朱元璋和德祖的牌位更不能迁出。如果按照血缘远近的话,当时庙号还是明太宗的朱棣的牌位就要被迁出来了,可是朱棣的功绩远不在朱元璋之下。如果将朱棣的牌位迁出来,难度甚至要比“大礼议”事件还要大,到时候反对的可就不仅仅是读书人了,恐怕天下人都要反对他,所以嘉靖帝根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迁朱棣的牌位。

但是不迁朱棣的牌位难道要隔代迁仁宗或者宪宗的牌位吗?大家的谥号都是“”,隔代迁出太庙完全不符合礼法,该怎么办?嘉靖帝思来想去,终究还是想到了解决办法,这个办法要分四步实施。

迁入太庙

第一步,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下旨:

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

也就是说,嘉靖没有着急把朱元璋之后的皇帝牌位迁出太庙,而是先把始祖德祖的牌位迁出,与之前迁出的懿、熙、仁三祖一同供奉于祧庙之中,然后将太祖朱元璋的牌位供奉于中殿正中,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七位帝王的牌位依次位列左右两侧,这样一来就留下一个位置空着,这个位置就是给他爹朱祐杬留的。

第二步,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嘉靖帝趁南京太庙失火被毁之际在北京改建太庙,两年后太庙改建完毕,改建之后的太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

新庙成,更创皇考庙曰睿宗献皇帝庙。帝乃奉安德、懿、熙、仁四祖神主于祧庙,太祖神主于太庙。

是的,嘉靖帝没有直接将父亲的牌位放入太庙之中,而是先另建一座皇帝庙,以此来掩人耳目。

第三步,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嘉靖帝改谥朱棣明太宗为明成祖,嘉靖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既然朱棣功绩伟大,不能迁出太庙,那我就让他成为“”,跟朱元璋一样,也永远不用迁出。

第四步,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嘉靖帝正式下旨:

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皆南向。

嘉靖帝从嘉靖九年开始谋划,一直到嘉靖二十四年,经过十五年的准备后,他终于将自己的父亲牌位成功过迁入了太庙。

可能有的人并不理解,嘉靖帝为何如此煞费苦心的将朱祐杬的牌位迁入太庙呢?正如笔者之前所说的,嘉靖帝非常看重名分,既然要追谥他爹为皇帝,就必须要让他爹当一个真正的皇帝,真正的皇帝所能享受到的礼遇都必须有。其中,死后入太庙是对一个皇帝以及“皇权天授”的最大的肯定。也可以说,只有死后入太庙,皇帝才会被上天以及万民所承认,这个皇帝才算真正的有了皇帝之实。

所以,这也能理解朱棣和朱祁镇当年为何没有将朱允炆和朱祁钰的牌位迁入太庙,因为不承认他们的皇帝是正统,因此各位也能理解嘉靖帝为何会那么执着的将朱祐杬的牌位迁入太庙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