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Ztiger1980 2020-01-13

《资治通鉴》一开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就被韩赵魏肢解了,史称“三家分晋”。晋国的老大智瑶轮番欺负韩、赵、魏三姓贵族,轮流向三家索地要钱,被赵襄子拒绝后,智瑶挟持着韩、魏差点把赵氏灭了。在赵襄子的策动下,韩、赵倒戈,三家组成联盟推翻了智瑶,瓜分了晋国。这正应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古训。智瑶死后,头颅被漆成饮酒器(此故事当为某国之戒)

把人的头盖骨做成酒杯或者饭碗,也算是就地取材,传说维京人也经常使用敌人的脑壳当酒杯,但这却不是事实。一旦把维京人与海盗划等号,再受到影视作品中海盗形象的影响,人们便难免会对维京人有误解,本期节目我们尝试解读一下这些误会,还维京人一个清白。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用人的天灵盖喝酒这事儿,虽然在很多地区确实存在,但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维京人有同样的行为。可能因为古诺斯语中碗的发音与英语中头盖骨的发音相似,才产生了这样的误会。

另一个误解就是说维京人很脏,电影里的海盗确实都比较脏,但维京人却是当时欧洲最讲卫生的人。据摩尔人的记载,北欧人每个星期六都会洗澡,跟欧洲人比起来,维京人是“香香的”。浪漫国度的法国人视洗澡如大敌,他们认为洗澡不卫生,长年累月不洗澡是常事,国王路易十四是出了名的带头人,全靠香水遮盖体臭。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维京人热衷于打劫,做贸易也很拿手,海象牙、琥珀、蜂蜜是他们的特产,他们把产品卖到欧洲各地,换回硬通货,瑞典就曾出土过大量拜占庭和阿拉伯的银币;维京人进口的东西则有葡萄酒和玻璃,玻璃被用来做成装饰用的珠子。他们对来自中国的香料和丝绸很钟爱。大家可能感到惊奇,北欧离中国那么远,怎么会有贸易往来,其实中国到北欧也没多远,中间只隔着一个俄罗斯而已嘛。除了这些自然产品,维京人还有一样物品很有市场,就是抢来的奴隶。维京人抢劫时,除了抢钱,就是捉人,把他们卖给阿拉伯人当奴隶,连神职人员也不放过。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北欧国家的旅游宣传画册中都有维京人用的剑,实际上剑对于维京人来说装饰功能胜于武器功能,大部分人作战时使用长矛和盾牌,斧头也是他们的利器。威廉征服英格兰时,与之对垒的哈罗德就拥有一支斧头兵,对付骑兵很有一手。相比这两种武器,剑实在有点太脆弱,而且费料,打造起来还不容易。关于维京人的头盔,出土文物和画作上差别也很大,维京民俗村的导游会跟您说:“我们的头盔没有角的,如果有的话,对方只要抓住我的角,我就完啦。”说起来好像真是那么回事。从实用性上来说,漫画中头盔上的两个角确实没用,工具复杂,战斗时也容易被对方兵器触及。要说为了吓唬人,维京人身材高壮,本身已经很吓人了,不需要像兰陵王那样,还得带着面具上战场。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出土的维京头盔

维京人能打善战跟他们的信仰不无关系,北欧供奉的三大主神中奥丁管生死,索尔管战争。有资料记载北欧还有一种狂战士,他们身披熊皮,徒手上阵,发起狂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而且刀枪不入,不过一旦狂劲儿过了狂战士就会陷入虚脱状态。据推测可能是致幻剂起的作用。

10世纪的阿拉伯人还惊讶地发现,维京人的妻子在婚姻中享有极大的自由,妇女可以拥有土地而且婚后仍然独自管理。离婚的权力由妇女掌握,只要愿意随时可以离婚,婚姻破裂之后嫁妆还需归还女方。一个自由的女性与男性同居生子也被接受,那名男子即使是有妇之夫也无妨。婚姻内外的孩子没有区别,都有继承权。

影视剧中海盗们常常戴有耳环,这倒是真有其事。水手们相信戴耳环可以防晕船,还能保护视力,耳环是护身符,可以保护戴的人不被大海淹没,这些当然是不可能的。保护听力倒是可以,在炮战中,耳环上的蜡球可以充当耳塞,保护听力不受影响。笔者有位战友就曾被舰炮射击震得耳孔出血。耳环还是一种荣耀的标志,菜鸟第一次通过赤道或者合恩角就会被授予耳环,现在很多船只通过赤道还要组织一个仪式呢。有的海盗耳环上刻有名字和家乡地址,如果不幸发生海难,遗体冲上海岸,耳环可以满足安葬他的费用。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那海盗为啥还瞎一只眼呢?因为海盗的手被砍掉了,换成了钩,早上起床揉眼睛时不小心,卟~海盗的手又为啥被砍掉了呢,因为大海航行靠剁(舵)手啊?原来“剁手”是这么来的呀。早期节目曾经介绍过海盗独眼是怎么回事,倒是这个铁钩另有来头。爱尔兰小说《彼得·潘》中,船长与潘战斗时手被砍掉,又被鳄鱼给吃了,船长只好装上一个铁钩,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虎克船长,虎克就是铁钩的意思。虎克船长在《怪物史莱克》系列中也曾出现过。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海盗虽然抢了很多钱财,但毕竟是高危职业,他们把财宝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光荣之后这些宝藏便再无人知。挪威瑞典都曾在远离海岸的小岛上发现过海盗宝藏。最近的一起发生在2016年,英国有个小伙子在比约克岛上使用金属探测器,发现了大量古代海盗的宝藏,卖给了博物馆。如今在一些人迹罕至的荒岛上,一定还藏有大量的海盗宝藏,大家不妨去找找,说不定可以成为下一个基督山伯爵。

作为海盗,维京人不是最早的,但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也是转身最华丽的,而另一个海盗虽然已经消失了几百年,但提起他们国人仍会切齿——倭寇。我们来对比一下两者的差别:

维京海盗是来自北欧的平民,一般以家庭或者部落为单位,倭寇主要由失败的武士、浪人和商人组成,有真倭、假倭之分,假倭是中国人冒充的。维京人开始时掠劫杀人,在海外定居之后加速了与当地的融合。倭寇流动作案,在中国没有像样的据点,始终处于敌对状态。维京人很重视自己的形象,写下很多故事和诗歌来美化自己,倭寇这方面弱了很多。说到底,维京海盗建立了国家,倭寇最后被彻底剿灭了,“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在哪儿都一样。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倭寇才是有角的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历史上土生土长的海盗也不少,但中国海盗很少进入公众的视野,成功转型的郑成功被当作民族英雄供着,汪直像黑宋江一样接受招安后被直接抬上了法场。有一位全身而退的女海盗,在国内不为人所知,却在国外走上了大银幕,就是《加勒比海盗》中的清夫人。清夫人的原型是清朝海盗首领郑一嫂。郑一嫂本名石阳,被抢走后嫁给了海盗头子郑一,郑一死后郑一嫂统领海盗发展到船只五六百艘,部众三四万人,多次击败大清水师。后来接受了清政府招安,晚年还曾当过林则徐的顾问,共同抗击英军。

海盗的结局:维京成为品牌,倭寇受到诅咒,中国女海盗走入银幕

加勒比海盗清夫人

近代北欧人没有参与过对中国的侵略,我们的教科书上少见他们的身影,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北欧品牌的热爱,上古的诺基亚依然是手机中的传说,宜家产品在某宝上假冒不断,从富豪更名为沃尔沃的轿车已经成了国产品牌,当然还有每年都会跟大家见面的圣诞老人。维京品牌能够风靡全球,无疑是敢于打破常规的结果,这跟他们老老老祖先的行为真是一脉相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