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字”究竟是“不可学”还是“不易学”

 湖心书馆 2020-01-13

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苏东坡的书法不可学,梁启超先生曾把苏轼的字列为少数不可学的书法名单,其理由是“习气”太浓。 这种观点是否客观公正,有待商榷,对梁启超先生认为的“苏字”究竟有哪些“习气”,我们试作如下分析:

我们通常说字如其人,体现在苏东坡身上的确比较吻合。他浪漫不羁、有些“狂傲”的性格,表现在书法思想上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天真烂漫是吾师。”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尤其在他的大草《醉翁亭记》、《念如娇.赤壁怀古》和经典之作《寒食帖》可见一斑。从中我们能感受到率性的笔法,无拘无束的字形结体和天马行空的章法。

有人认为他的自信书风,与他的执笔有关,据史书记载,东坡自言“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他是单钩执笔法,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握笔管,类似于我们现代人握钢笔的姿势,而且他喜欢用鸡毫笔,这种非常柔软的笔性,加上他非常自由的“放任度”执笔,其实很难传递腕力和臂力。这也许恰恰成就了“苏字”的特点。

在东坡这种豪爽、自由、奔放的笔端下,造就了他的书法形态也是独一无二的“苏体”:耸肩、斜视、变形,自喻为其字是压扁的蛤蟆(也有认为是黄山谷评),这种有悖于书法结体常理的书风,也许是导致“苏字”不可学的主要原因。

但其实我们细细想想,正是这种“蛤蟆体”造就了苏东坡书法的成功。我们学书法不是模仿其形,而是求其笔墨精髓,我们要透过形貌看本质,而“苏字”的本质精神恰恰就是这种“绵里藏针”的“蛤蟆体”,蕴含着苏东坡的学问、涵养和笔墨情趣,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儒雅。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苏字”不是不可学,而是不易学,难学其精要。

可见,我们学书法,既不能完全相信古人的书论,也不能迷信书法道理,理论还需联系实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