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你约了几个好朋友去听一场讲座,在讲座快要结束时,前排的观众们起立鼓掌,很快后排的观众们也开始起立鼓掌,鼓掌的浪潮也影响了你的几个好朋友,他们也从舒适的座椅上站立起来鼓掌。这个时候,你也会站起来给予演讲者礼节性的喝彩,而不是独自坐着。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跟随人群起立? 也许你真的觉得演讲者的内容很精彩,又或者你看到其他人都站起来了,如果坐着会显得自己很尴尬。 无论是哪种原因,你最终都会站起来鼓掌。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其实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立足于这个社会上,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那么其他人对我们有哪些影响,他们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列举大量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真实案例,讨论了社会影响的力量,并深入剖析我们会受到哪些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对我们起作用。 社会性动物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如果一个人因为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或者意见,这种现象就是从众。比如我们开头讲的例子,你本来坐在座位上,但你站起来鼓掌了,你的行为因为其他人的影响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在从众。 再比如,在演讲结束后,你和几个朋友讨论演讲者的内容。一个朋友认为演讲者内容很精彩。其他朋友也纷纷称赞这个演讲者。这个时候,即使你心里并不是很认同这个演讲者所讲的内容,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你可能表面上也会附和朋友。 在这个情境中,你的意见因为朋友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这也是在从众。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从众呢?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两个原因。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你附和朋友的意见,原因是朋友这个群体对你来说很重要,你不希望因为你的意见而被朋友排斥。 不过,如果面对的是陌生人,你还会选择跟从他人的行为或者意见吗?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我们,即使是面对陌生人,我们也有可能会选择从众。阿伦森在书中提及的线段长度测试实验,就很好地支撑了这一点。这个实验是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的。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拿出两张卡片,左边的卡片上有一条线段X,右边的卡片上有三条线段A、B和C。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右边卡片上哪条线段和线段X等长。 假如你参加这项实验,你很容易就看出B是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和你一同参加实验的被试都认为A是正确答案,你还能坚持你最初的意见吗? 在阿希所进行的12轮判断中,大概有75%的被试,至少会从众一次。不过,当被试们被允许单独回答时,出现从众的可能性很小。 这个结果就说明,即使是处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组成的团体中,而且在团体的答案还是错误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从众。因为这样做,他们就不会让自己引人注目或者看起来像个傻瓜,被其他人嘲笑。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为了找一个停车位,开着车饶了好几圈。突然,你看到一条街道的一侧没有停放任何车辆。这时候,你虽然很开心,但你感到很困惑:为什么没人在这里停车?我到底可不可以把车停在这里? 不过,如果你看到已经有几辆车停在这里了,你就获得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既然其他人在这里停车了,说明我也可以在这里停车。 大众传播如何影响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各类大众媒体,都在极尽所能向大众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特征就是,要努力说服大众。或是说服我们去订购某种产品,或者说服我们相信某个观点。 在众多信息中,商品广告的企图最明显。产品的制造商们,花费大量金钱,来劝我们购买他们的产品。此外,就算是新闻信息,也能成功影响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有大众媒体的地方就有广告,借助大众媒体,广告商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宣传他们的产品。 也许你认为自己并不受广告影响。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认为自己可以免受广告的影响,并不意味着自己实际就不受影响。 因为我们购买某种品牌的产品,通常是因为该品牌做了大量的广告。 比如,你去超市去购买牙膏,最有可能的是,直奔自己最熟悉的品牌而去。你之所以对这个品牌熟悉,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看过这个品牌的广告。 阿伦森指出,人们对某个产品越熟悉,它便越有吸引力。这其实是因为我们人类是认知吝啬者。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密集,需要做出大量决定的环境之中,但我们不可能对每项决定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假如在买牙膏前,我们要分析每一款牙膏的优缺点,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牙膏产品?这样做我们会非常累,所以我们会忽略掉一些信息,以减轻我们的认知负担。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广告商要花费那么多钱在广告上了。虽然说知名度并不等于销量,但是,往往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知名度,公众才会知道这个品牌,然后才去购买这个品牌的东西,因而销售量也能够提高。
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有很多,新闻媒体不可能报导所有的事件,这也很不现实,因此媒体就要从大量的新闻事件中选择性的进行报道。 尽管掌握新闻媒体的人,并不直接试图向我们推销什么,但他们能够决定播放哪些新闻事件,以及这些新闻事件播出的频率,从而对我们的意见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比如每当有飞机失事的新闻出来的时候,人们总会说,现在坐飞机真不安全。但其实坐飞机比失事的概率比出车祸的概率要小得多。只是因为每次飞机失事,新闻媒体都会重点报道,这让我们下意识觉得,坐飞机非常不安全。 那么,有哪些因素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呢? 这个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阿伦森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必须要吸引观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也是一种娱乐形式,它也要迎合人们的兴趣。 因此,新闻媒体往往关注的是骚乱、地震、战争等激烈性事件,以及恐怖分子、抗议者等的暴力行为。但这类新闻的播放与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在数量上完全不成比例。 如果这类新闻看多了,我们就会感到,今天的人们比以往更加暴力。最终,这种负面想法就会影响我们去其它地区和国家旅游的愿望、影响我们对其它国家的态度。 所以说,新闻对我们的影响虽然不像广告那些直接和明显,但它却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让人喜欢的人都有怎样的特点?有时候,你会发现,和某些人相处起来很愉快。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人如何在无形中就影响了你对他的好感度?根据阿伦森的分析,这些人可能具有三个特点。
人类天生就喜欢获得别人的认可,因此,相比对我们进行负面评价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给予我们正面评价的人。 不过,如果一个人过于刻意赞扬他人,并且这种赞扬来得毫无根据,那么他不会受到多少欢迎。 这就好比你对着一个身材肥胖的女孩,使劲夸她很瘦。她不会觉得你是在赞美她的身材,相反,她会觉得你是在嘲讽、挖苦她,你反而会招致她的反感。 此外,尽管我们都不太喜欢负面评价,但有时候批评可能比赞扬更加有效。 举个例子,假如你很害怕在公众面前发言,但你又不得不在公司会议上介绍你的工作进度。尽管你提前对这个演讲进行准备,但是在上台的时候还是讲的磕磕绊绊,不过好在你最终还是讲完了。 之后,你的一个同事对你说,你的演讲内容很精彩。另外一个同事则在你讲完后,很诚恳地指出你演讲的不足之处。当你去反思你的演讲内容时,你发现,那个给予你负面评价的同事,讲得很有道理,你从中还知道了该往哪方面去改善你的演讲能力。 也就是说,赞扬你的同事鼓励了你,批评你的同事使你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你会更喜欢赞扬你的人,还是批评你的人?不管哪一种,你也不会很讨厌批评你的人,因为他的意见能够让你进步。 所以,总的来说,尽管每个人都喜欢被人赞扬,但过于刻意的赞扬会让人反感,而有理有据的批评有时候比赞扬更加可靠。这也就是说,你要想让自己更受欢迎,那不管是对别人的赞扬和批评,都要真实有根据。
如果你有个能力非常强的同事,他偶尔犯点小差错,比如把咖啡洒在自己身上,你可能会更喜欢他。 这是因为,尽管我们喜欢强者,但能力太强的人会让人觉得不太好接近、有距离感,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如果他们出现一些小过失,我们则会觉得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犯错。我们反而更喜欢他了。
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让对手喜欢上他的。 曾经有一个议员总是和他作对。为了把这个议员争取过来,富兰克林想了一个办法。他听说这位议员的图书馆里有一本非常罕见的书。于是,他就给议员写了一张便条,想借阅那本书。 议员马上将书送了过来,大概一周后,富兰克林就归还了那本书,并附上一张纸条,强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后来当他们再一次相遇时,议员主动和富兰克林打招呼。在那之后,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了一生。 那么,你可能很好奇,怎么我们去帮助一个人,我们反而更喜欢他了?这是因为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都会尽力让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合理的、正确的。 如果我们帮助了某个人,我们便会为这种行为辩护。 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帮助对方呢?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就是理由。”所以,你会使自己确信,对方是一位有吸引力的人,他应当得到这种帮助。 结语《社会性动物》这本书虽已出版多年,却不断再版更新,并畅销全世界,这足以说明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悉。 尽管时间会流逝、社会环境也会改变,但这本书中承载的文字仍然会流传下去,因为人性的本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