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昵称32901809 2020-01-14

宋朝画家张择端有一幅名作——《清明上河图》。画卷长达5.25米,宽为0.25米,是我国古画中有名的长卷之一。这幅画描绘的是宋代都城汴京(今开封)东南城郊,清明时节人们赶集上市的活动情景。你看,虹桥上人来人往,熙熙壤壤,好不热闹!有的驾车赶马,有的肩挑重担,有的弓背拉,有的搬货进仓……;大街两旁,小贩在殷勤招徕顾客;士绅、商人,骑着驴马,东张西望,钻营牟利;河面上,造型优美的客、货船,有的停泊装卸货物,有的接客待发,一艘驶近虹桥的大船,出现了紧张的场面……。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大有栩栩如生之感。今天,从研究工程技术史的角度来看,画家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细致入微地画出了宋代建筑、桥梁、船只的外形和结构,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工程技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一、从《清明上河图》看宋船的造型优美、设备齐全

在《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不同类型的客、货船20余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宋代内河船的建造水平。图中货船造型优美,线型光顺,船底平,吃水浅,是适宜在内河中行驶的船型。船体设计合理,中部宽,舱容大,能装载很多货物;首尾稍狭,平顺光滑,以减少航行时的阻力。圆短的大船具有稳性好的特点。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因为船短,材料受的弯曲力矩小,强度就高了。这就象用扁担挑水,把两桶水同时向肩膀靠拢,扁担的弯曲程度就缩小。所以,建造圆短的船,既省料又坚实,装货容量大,是宋代造船成就的一个突出表现。

《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现的货船形象,与有关史料所记载的是相印证的。如宋代张舜民著的《画墁集》卷八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丙戍观万石船,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户出其背,中甚华饰,登降以梯级,非甚大风不行,钱载二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可见,这种内河船,不但船体大,而且设备达到了相当完备的水平。客舟的形象和货船不同,线型窄而长,具有宽敝整齐的上层建筑,充分考虑到旅客对航行快速和生活方便的要求。一厢厢的舱室、堂房,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一排排的桌椅床铺,体息餐饮,设备齐全。

船头甲板向前伸出部分,有的造一亭阁,有的设置撑篷,整个布局合理美观,给人以舒适感觉,旅客们在亭阁里,或在布篷下,依栏眺望,览尽两岸景色。客舟的这种上层建筑,与宋代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描写的航海客舟的上层建筑极为相似:

“……高及丈余,四壁施窗户,如房屋之制,上施栏楯,采绘华焕,而用帘幕增饰……”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货船和客舟类型不同,特点各异,但船上的附属设备——桅、篷、舵、锚、橹以及索具等均为齐备。而且也可看出这些设备有的已达到比以前更为先进的水平。如图中大船过虹桥,使人看到人字杆徐徐倒下,桅杆和底座之间有可转动的“转轴”,这样的设施,不但桅杆起落十分方便,适宜于拉縴过桥,既节省人力又较为安全。这说明我国对桅的起落技术,在宋代已经十分成熟了。

再看舵的结构和形式,无论是货船还是客舟,艉部都表现得清清楚楚,是一种能升降的平衡舵。这种舵形状扁平,最适宜在水浅和河道弯曲的内河里航行。船行在浅水中,舵和船底切齐,以免舵身插入河底,影响行驶或损坏舵身;同时还具有转舵省力的优点。《清明上河图》中对用橹的表现,有独到之处,大橹长约数丈,有六人摇的,有八人搬的,从橹手们那种竭尽全力的表情来看,船的载货量是很大的。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二、从古籍记载看《清明上河图》舟楫之盛的实伪

《清明上河图》上所表现的这种舟楫之盛,早在唐代就已有了。所以,可以追溯到唐代,再来说说唐舟。据记载,唐代的造船和航运事业已达到这样的盛况: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

可见繁盛的航运已遍及到江河湖泊。当时有些水运便利的城镇,更是风鳞集,千艘所聚。比如大运河枢纽的扬州,诗人描写当时船多和船大的情景是:“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意思是船上的灯火可以和夜空的星星相媲美,桅杆如林的帆樯高耸入云,简直可与斗牛星连在一起。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唐代的内河船,长廿余丈,载六、七百人已是屡见不鲜的,货船“大者受万斛也”。当时的一斛是110斤,万斛的船载重量就有五百余吨,这样的船,在现在也算是内河的大船了。还有记载说:“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大历贞元间(公元766——805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婚嫁,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大,此则不啻载万也”。这条船究竟有多大,没有具体尺寸和容量,但从船上能开圃种植花菜,有数百名水手等来看,可以推测它是一种载重超过万斛的内河船。古籍中记载了唐代的用船盛况,而它那先进的造船技术也被解放后出土的内河唐船所证实。

三、从《清明上河图》看宋船钉接榫合技术的先进

《清明上河图》上的宋船,有引人注目的排钉,这种不是艺术上的点缀,而恰恰是钉接榫合先进技术的写照。在唐代的内河船上,早已采取了这种先进的造船技术。1960年3月在江苏扬州施桥镇出土的一只唐代木船和1973年在江苏如皋出土的一只唐代木船,船型特点虽各有区别,但连接方法则均为铁钉榫合。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这种钉接榫合法,在当时来说,是世界上一种先进的连接工艺。那时欧洲的一些国家,船板连接还处在用皮条绳索绑扎阶段。大家知道,造船最重要的是强度,坚实的船不仅取决于好的材料,而更重要的是怎样连接。连接方法不同,船的强度就大不一样。即使材料很好,连接不好,造好的船也经不起风浪。所以,船的连接技术,是关系到航行安全的重要措施。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的连接工艺,船底部是用三块木料榫合相接,两舷和船舱隔板以及船篷盖板均用铁钉钉合,两舷船板用七根长木,上下叠合成人字缝,以铁钉成排打入,铁钉断面呈方形,每边直径0.5厘米,长为16.5厘米,钉帽直径1.5厘米,隔12厘米一根,上下两排交叉,相距6厘米。

人字缝中用石灰桐油填实,严密坚固。为了防止铁钉受蚀,在建造船时,钉子钉入船体后,外面嵌油灰再涂上桐油或漆,钉眼在外面实际上是看不到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客、货船上铁钉明显可见,显然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但也说明作者对船舶的构造和连接方式,是作了细心的调查和了解的,否则是不可能如此细致地描绘出船体的钉接结构的。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施桥出土的木船,建造工艺较如皋木船更为先进。特别是它那清晰可见的水密舱壁,纠正了中外人士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水密隔舱的建造技术始于宋代”的说法,这只船的连接工艺是以榫接和铁钉并用衔连而成。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与左右两舷榫接,船舷由四根大木平并成排钉合,穿钉的工艺是先开45°斜孔,用长17厘米,帽径2厘米的铁钉沿孔钉入,穿两板,每隔25厘米钉一根,上下排交错排列。底部也采取同样的建造工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铁钉斜穿入木,船体在水流的冲击下连接处不易松脱,比铁钉垂直钉入更能保证强度。平接比搭接还节省木材,自然也减轻了船体自重,而且船体光顺,阻力减小,所以,它比搭接更进了一步。施桥木船的这种平接法,一直沿用至今。

四、结语: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的宋代内河船形象,以及出土的唐代木船为我们所提供的宝贵实物资料,足以证明我国的内河船到唐宋时期,已达到了造型优秀、工艺先进的程度。我国古代的造船事业,到了唐宋时代,无论是内河船还是海船,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第二个高峰时期。

从《清明上河图》谈唐宋的造船技术

主要参考资料:

后晋·刘昫《旧唐书·崔融传》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

宋·王谠《唐语林》卷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