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天津走出的李宗义:十七岁被迫退学,自学苦练成为京剧名家

 古稀老人赵 2020-01-14

一、天津小戏迷

天津与古城北京近在咫尺,对于京剧,天津人有着象北京人一样的喜爱。近百年来在天津曾涌现出不少对京剧艺术造诣颇深的票友,如王君直、王颂臣、王庾生、王付生、李克昌、刘叔度、韩慎先(夏山楼主)等。他们的技艺精湛,驰名沽上。天津票友“下海”而成名者也大有人在。李宗义就是其中之一。

李宗义,祖居天津,生于一九一三年。他幼年聪慧好学,当年在李家附近,有个“遵道堂”,是道教设立的诵经奏乐组织,在七、八岁时就参加进去,细心揣摩,渐渐知音明律,对笙、管、钟、鼓诸般乐器,尽能操之。李宗义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这对于他后来爱好京剧以至成为专业演员是不无关系的。

他在上小学时,遇上了一个爱好唱京剧又会拉胡琴的同学,二人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拉拉唱唱。所学的唱段主要来自留声机,有时也溜进戏院里去听“蹭戏”。在李家不远,有一家收音机修理店,店主人发现了这两个小戏迷,为了招揽生意,便让他俩在课余时间到店里的麦克风前演唱几段京剧,借以吸引顾客。李宗义帮了修理店的忙,自己也受到了锻炼。

从天津走出的李宗义:十七岁被迫退学,自学苦练成为京剧名家

二、参加票房

后来,在天津三义庄有一个开“杠房”的老板,爱好京剧,成立了一个名为“同志国剧杜”的票房。李家离杠房不远,他当时刚刚十几岁,就成了这个票房的少年票友。他的嗓音条件好,又肯学,逐渐为人们所注意,并常受到一些老票友的指点。他十四岁时,结识了天津名票王梦鸿(王庾生之弟),认王为师,受益很多。他十六岁时,被邀参加一场义务戏的演出,登台者都是少年票友。李宗义表现出了才华出众之处,天赋的一条铁嗓钢喉,一鸣惊人。从此,李对京剧的研究日益勤奋,坚持喊噪子,苦练基本功,真像是从事戏剧这一行的人了。

当时李宗义的家境比较困苦。他的父亲在他十一岁时故去,全家生活依赖他哥哥的微薄工资收入维持。在李十七岁时,被迫退学,到颐中烟草公司去做工;但不到一个月,又因资方裁减员工而失业。又经本族叔叔介绍到天津电话局工作,不料几个月后因患病被迫离职。一九三一年他十八岁时,经姐丈介绍到河北电影院工作,才算找到了得以糊口的栖身之地。河北电影院工作为他学戏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天上午影院没有营业,舞台空着,他就利用这个机会练功、吊嗓,每天如是,不论酷暑寒冬从不间断,扎扎实实地苦练了三年。他省吃俭用,遇有北京来的名角演出,他绝不放过观看的机会,如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等人来津时,每演必到。他默解能力极强,更认真观摩,苦学不辍。在河北电影院任职期间,李经常与一些著名票友登台演出,相当活跃。

从天津走出的李宗义:十七岁被迫退学,自学苦练成为京剧名家

李宗义的姐丈看到他对京剧事业的追求如此迫切,日后必有发展前途,因此在李二十四岁时,姐丈动员他辞去影院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京剧事业,并以自己的积蓄为其购置了“行头”,鼓励他正式组班演出。

三、登台演出

河北电影院有一段时间业务不振,院方决定在每周六和星期天加演京剧,便邀请李宗义与中南国剧社的票友演出。李上演的剧目有《借东风》、《失空斩》、《四郎探母》、《白蟒台》、《法门寺》等,都是唱工重头戏。同台演出的票友有卞励吾、崔景云(下海后改名崔熹云)、李象钤等。一时轰动津门,河北电影院车马盈门,座无虚席。这一段时间的舞台实践,是李宗义艺术成长最有实效的时期。

经过几年的舞台锻炼,李宗义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决心出门跑跑码头,尤其是京剧的发源地--故都北平。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由信义社经励科刘德珍帮忙约请了北平的“四梁四柱”,凑齐班底,安排好戏码,一九三七年他二十四岁时赴北平演出。

四、勇闯北平

北平名家荟萃,若无独到之处是不容易受到观众注目的。李宗义以其高亢挺拔、响遏行云的嗓音,英姿勃发地出现在北平的舞台。第一场打炮戏为《四郎探母》。当时已享盛名的奚啸伯,看了这出戏以后说:“这个演员今后是我的劲敌!”接着,他又演出了《群英会》、《借东风》、《杨家将》、《大探二》、《苏武牧羊》等戏,与他合作的有姜妙香、茹富蕙、李多奎、马艳芬、梁慧超、哈宝山等。北平的观众对李宗义的演出深为叹服,他竟然在这京剧的发源地站住了脚跟。

李宗义来北平也是为了求师访贤。一九三八年,他拜著名演员鲍吉祥为师。鲍吉祥舞台实践经验丰富,门徒很多。李宗义诚意求教,潜心学艺,从而艺术造诣不断加深。

从天津走出的李宗义:十七岁被迫退学,自学苦练成为京剧名家

人们称道李宗义是髙派老生,可是他始终没有机会直接受业于高庆奎。他演的髙派剧目完全是从唱片中学来的。在一九三八年的一次宴会上,他曾与髙庆奎相遇,席间,李宗义对倾慕已久的高庆奎表示极大的敬意,髙对李也亳无掩饰的流露出爱才之情。李宗义虽有拜髙为师之心,但因高身体多病,此愿一直没有实现。

关于李宗义的戏路宗派问题,他曾对人说:“我不是完全学髙派,是根据个人条件,博采众长,谁的唱作好,我就学谁。”他不拘各种髯口的戏,一律都学都唱。如《战太平》、《奇冤报》宗谭富英,《甘露寺》、《四进士》宗马连良,《白帝城》宗王又宸,《辕门斩子》摹刘鸿声,至于《逍遥津》、《斩黄袍》则摹髙庆奎。到晚年他专攻高派。

一九四○年李宗义定居北平。以后,他带领剧团奔波济南、青岛、汉口、上海、南京、芜湖以及西安、天津等地演出,此时已南北驰名矣。

五、排演新戏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田汉写了一个新京剧《琵琶行》,历史题材,具有反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现实意义。北平进步人士马彦祥等决定演出这个剧本,并想通过这个戏对京剧作一次改革性的尝试。马彦祥知道李宗义对京剧改革有兴趣,便邀他参加排演《琵琶行》。这无异是在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一个“新平剧运动”。思想内容的新,必然要求表演形式的新,需要突破一系列旧的框框。

当时北平戏曲界的保守势力根深蒂固,革新面前障碍重重。京剧界内外那些认为传统的京剧是完整无缺不可改变的人,议论纷纷,而最直接的阻力是欺行霸市的经励科。他们把持着各班社的演员,不允许配角甚至龙套演员加入新剧排演。倘若未经他们同意而参加了这个戏,得罪了经励科,从此就无法搭班演戏,就吃不上唱戏的这碗饭。

马彦祥是排演《琵琶行》的总负责人,为了打破经励科对演员的垄靳,他邀请四维剧校的在校同学参加,马彦祥任导演并负责全面业务,李紫贵参加导演工作兼演员,画家叶浅予负责舞台美术,音乐方面有琵琶专家杨大钧教授参加,负责宣传工作的是何海生、刘乃崇。主要演员有李宗义、梁小鸾、白家鳞等。四维剧校的同学有谢锐青、刘秀荣、袁国栋、王葳蕊、王为松、梁久荣,张春孝、朱秉谦等。排练场地就在李宗义的家里。

经过两个月的排练,第一次演出在长安大戏院,连演七天,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田汉从上海拍来电报,祝贺新京剧《琵琶行》演出成功。此后继续演过多场。报纸上纷纷发表评论,以赞赏的口吻肯定这出戏具有现实意义,并对京剧有所革新,推崇演出者的革新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