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狭义之气来讲,人体气的来源,分为自然界清气、水谷精气以及先天精气三类。 从组成、分布、功用来看,则有元气、卫气、宗气、营气之别。 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经络,即为脏腑经络之气,这些气常以功能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判断这些气的状态如何,则要看相关功能的旺衰或者看是否出现障碍。 气,如果从物质实有的角度,可看作一种动力源泉,就是对各脏腑组织、经络起激发与推动作用的动力源泉。气也可看作是所有物质的基础,通常表达为极细微物质。 所以,气于人体,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 ■ ■ ■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的表现形式有:升、降、出、入。 气的病,或表现为亏虚,或表现为升降出入异常,比如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如果把人体之气与哲学(道)之气作比较,不难看出,哲学之气强调的是“通天下一气耳”的“气一元观”,概括广泛; 医学之气要分析人体的生命活动,还要兼顾人体与自然的互应,所以医学之气相对复杂,划分起来也比较具体,需对元气、宗气、卫气、营气、脏腑、经络之气等作专门而特定地分类。 ■ ■ ■ 下来,还有一个隐僻一点,与“气”相关的话题。我们会在一些养生古书上时常见到一个“炁”字,从出现的语境和表义看,“炁”与“气”相近,但是否同义呢?我们顺带聊一聊。 “炁”,音同“气”,与“气”的确近义,但如果细辨,两者则有不同: “炁”是道家和养生学中常用的概念。 “气”则医家、养生家均用,进一步,还有元气、卫气、宗气、营气的划分。 “炁”与“气”若单独出现,则各自表达,无须分辨;但如果在同一个语境中,“气”与“炁”二字同时出现,则“炁”指先天之炁,“气”为后天之气。 ■ ■ ■ “气功”一词,作为现代词汇,正式使用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一般认为,修炼气功,就是调整“呼吸之气”。呼吸之气是后天气,因此,“后天气”取得了冠名权,“气功”之名由此而来。 事实上,气功渊源深厚,它是以古典哲学为背景,融合调心、调息、调身于一体,以开发人体潜能为目的的一项身心锻练。 因各家在调心、调息、调身上的侧重不同,加上修习起来技术要点的不同,“气功”有了深浅层次、以及名目上的分别。 比如,若有意为之(“有为法”),刻意以意识控制呼吸吐纳、导引、或设计动作配合呼吸的,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并非纯出自然者,是为“气功”。 若再往深练,调心(神)的比例和入静要求越来越高,当元神完全主事,达到《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境地;或是晋入《道德经》里所言“致虚极,守静笃”的练神还虚、练虚合道,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所得之气即谓“真气”,故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真”者,先天本原也,此即为“炁”。因此,当练功进阶到“元神”烹炼“元精”,化为“炁”时,当为“炁功”。 因此,养生学上“炁”的质量(或纯度)远高于通常意义上的“气”。欲求难老,须求此炁。 另外要说明的是:练“气”多半为识神,而练“炁”则需用元神,在形神合一的人体中,一切均受神的支配,气与炁均不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