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人的元宵节,连着医圣诞辰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1-15

一    

如果南阳人也有狂欢节,那一定是在每年的元宵。

这大约也是由农耕社会的时间表决定的--“十五里头都是年”,到了正月十五、“年”的终点,展眼又是春耕农忙的一年操劳,还不抓紧时间松快松快?于是,在农耕区域,元宵节就有了些狂欢意味。

  外地的元宵节,过了十五就灯收人散了,在南阳,这番热闹要持续得久一些。南阳民间元宵节一般为三天,正月十四开灯,正月十五正灯,正月十六到正月十七落灯。值得一提的是,正月十七落灯后,南阳城还会热闹一两天时间,因为第二天就是正月十八,医圣张仲景的诞辰。

之所以在橙黄橘绿的金秋想起正月里闹元宵,也是因为张仲景。

“药王之庙遍寰宇,医圣之祠惟南阳有焉”。中医祖庭、我国惟一的一座医圣祠,就建在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我们南阳。这几天,第十四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正在南阳举行,祭拜医圣、名家义诊、健康讲座、中医养生功法表演等几项活动就设在医圣祠。据报道,祠内红毯铺地、人潮涌动,其繁华热闹不亚于正月十八医圣诞辰时。

     各地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不一。南阳民间认为,正月十五这天,天官、地官、水官从天而降,“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三官分别爱好乐、人、灯,世人便纷纷张灯结彩欢聚在一起迎接三官下凡。

到了正月十八,“医圣除疾”,南阳人甚至外地人便纷纷去祠内祭拜医圣,缅怀先贤,同时为家人祈福祈健康。医圣祠这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成了医道中人瞻仰医圣,普通人寄托对生命和健康美好心愿的所在。

        我们的童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度过。那时生活苦寒,到了元宵节这天,讲古礼的人家会将面蒸成灯盏,放在水缸、灶台、门墩、粮囤、石磨、井台处,面中心杵一窝,窝内倒上油和线捻点燃。在老人口中,红薯面做的是铁灯,小麦面做的称银灯,玉米面或黄豆面做的便是金灯,星星点点的光摇曳在寒月白雪中。元宵夜过后可食用面灯盏,据说治牙疼--也与人的健康有关的。

其实做面灯盏这些风俗,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已少有印象了,大多是听老辈人讲述的。我们记忆里的元宵节,是满街的人与灯,还有紧临繁华路段的宾馆在请人唱戏或吹唢呐。80年代中后期,以至整个90年代,南阳逢元宵节都会举办灯展、烟火晚会和大型踩街活动,猜灯谜活动更是随处可见。

那时的南阳古城是欢乐的海洋,处处人山人海,处处欢声笑语。中州路、建设路、七一路等繁华路段就不用说了,连小街小巷也有人喜孜孜地带着小孩走着,仿佛大家都有了时间和心情玩乐。

      元宵节期间,南阳民间还有“躲灯”习俗。所谓“躲灯”,指新婚男女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夫妻相携到岳父母家过元宵节。至今,南阳仍有地方沿袭着这一风俗。

我们所亲历的一些元宵节风俗,对于今天的小孩子来说,也成了渐行渐远的传说。但医圣祠祭祀活动,仍在一代一代南阳人中流传,历久弥新,且已列入省级非遗。

生在南阳,我们大概都有过跟随长辈到医圣祠拜医圣、摸羊头、接圣水的经历吧。

我第一次去医圣祠是三四十年前的一个暑假。那时国人还没有旅游的习惯,古祠内人烟稀少。所以有段时间一直认为医圣祠是个清寂肃穆的地方,人少,景幽,药香浓--最后一点大概来自合理想象,因为祠内种的都是可入药的树、花、草。后来才知道,每年的正月十八前后,医圣祠的热闹喧嚣不亚于庙会,游园的、进香的、看病的、看大戏的,人如潮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