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学期末考试,让不少北京家长明显感觉到:语文的难度,上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阅读和写作部分。我们听到不少家长的感叹: “很多题我都不会做,别说娃了。听说有孩子没做完。” “花了大量时间复习课本,感觉基本没啥用。” “课外学了好多文学常识,也都没用。看来学语文,死记硬背是不行了。” …… 这是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之后的第一次大型测试。试题的创新,显示着教育改革的方向。简单说,这次语文考试的难度和命题方式,将会在全国中小学进一步推广开来。 这些试题为什么难?难在哪里? 家长们发现:其中最大的难点在阅读理解——题量大,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性不强,话题涉及面广。 更重要的是,开放性问题多,需要孩子有自己的深度思考,甚至展现出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些本次考试阅读理解的真题。 西城区五年级 题目给出的场景是:五年级要举办“动物世界”交流会,小刚想制作小报向大家介绍自己了解的动物,搜集了一些描述猫特性的资料。 除了梳理资料内容、分析说明方法,题目包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资料一和资料二中,同样是说明猫睡眠的特点,表达上有所不同,你喜欢哪个资料的语言表达,结合资料中的具体语句,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而且,还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理解、评论这些阅读材料,还要从中找到想继续探究的新问题。 请你帮助小刚完成小报的另一部分内容: 我阅读了资料( )后,对猫有了新的了解是_____,我想继续探究的新问题是_____。 东城区五年级 与西城区的题目类似,阅读材料也是非虚构文章,介绍了学习金字塔、营养金字塔和生态金字塔三种概念。除了常规梳理文章内容外,还要求学生回答:
西城区六年级 阅读理解第一篇是记叙文,讲一位名为赫师傅的大厨的故事。 除了常规的分析语句外,还要求梳理情节,并提出需要孩子自己深度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另一篇材料是非虚构文章,背景是:学校组织参观了首都博物馆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展览,同学们整理了四段材料。 题目同样包括开放性问题:
“部编本”教材总主编: 语文考试要检验逻辑思辨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要求阅读量大、面广,并且着重考察思维深度,这是这次北京小学期末语文试卷与之前的最大不同,也是今后各阶段语文考试的变化趋势。 “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提出,现代工作生活中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分析、判断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他希望语文考试可以作为“指挥棒”,督促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介绍了近几年中高考命题的变化:“逐渐往理性靠拢,通过考非连续文本、考全文阅读来检验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其实国外许多入学考试的命题思路也是如此。” 他还提到高考要求阅读范围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命题上的特点,一定会影响到基础教育。这次北京的小学期末考试,就反映了这一点。 怎样通过阅读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怎样通过阅读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怎样通过阅读反思书本中的大问题,改善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怎样通过阅读打开视野,了解多元文化? 这些,才是应对今后语文考试应该关心的真正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怎样提高底层思维能力。 对这种变化,学生应该怎样应对?我们从温儒敏教授近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述中,摘取了重点语句,整理如下: 重视课外深度阅读,重视整本书阅读 温儒敏: 从语文学习的方向来看,阅读是第一位的,而且要强调高质量阅读,读整本书,涉及面也要广。 过去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一篇篇课文的精读,花大量时间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掌握生词等等。这很必要,但不够,而且不足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除了精读,还有泛读、跳读、拆读,这些阅读方法都是必备的,新教材里都有涉及。 读整本书、不同类型的书 温儒敏: 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把一本书读完,是养性,培养他们做事有始有终的态度。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读书养性”,提到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书的阅读,都是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从而让大脑更清晰、更有深度、更有创意,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虽然都是“整本书阅读”,但读小说跟读童话不一样,读社科类的跟读科技类的不一样,读散文和读诗歌不一样。对老师来说,应该把不同类型书的一般性读法教给学生。 写作注重思维训练 温儒敏: 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常常关注的是篇章结构、字词句的优美,让学生花心思把文章写“漂亮”,忽视了写作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社会上不会人人都以文字为生,所以一篇文章的评判标准不应该是“漂亮”。写作其实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要接受这样的训练。 我以前出过的作文题,有让孩子们写一棵树、写一个人的。有人不理解,认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长大之后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作文题,考试肯定也不考,为什么还要写呢?我说,关键是在写这篇作文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审美和表达,通过写作,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通俗地讲,就是脑子变“活”了。 思维固化, 也是许多语文老师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对正在进行的语文教育改革来说,师资是个大问题。 思维固化,也是许多语文老师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温儒敏教授曾提到: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有300位老师和学生同题竞赛,而结果是学生写得更好。他认为,这是因为老师们照搬套路、带着固化的思维去写作造成的。 “我们一直在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就是希望能够从引导老师开始,引导广大学生转变思路。”他说。 如何转变思路,培养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对传统语文课堂和课外大语文培训机构来说,是个新的课题。对C计划来说,却正是打磨已久的专长。 2016年以来,C计划推出了多个针对成年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深度思维课程,并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开设了以提升学生思维为目标的系列讲座。此外,我们还在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学、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等锐意创新的知名中小学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教学生深度思考的具体方法。 在这些沉淀的基础上,C计划研发出儿童思辨读写课,系统培训孩子的深度阅读和思维能力。 我们挑选经典的整本书作为主要阅读材料,教孩子泛读、跳读、拆读。我们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文本背后的“大问题”。同时,我们还精心挑选了同话题的短篇文章作为补充,这些补充材料涵盖古今中外(甚至包括文言文),能拓宽孩子视野、通过对比激发进一步思考。 我们有在课堂上的引导,还有给孩子的课前课后作业,正与教育改革推进的语文测试命题方向一致:拓展性、开放性,引导孩子深度思考,并且清晰、有逻辑地表达。 在刚刚结束的秋季课上,C计划导师团队和孩子一起读了7本书。以其中一本《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为例,这是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精选《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编写而成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们在介绍史书、记史传统、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等等以外,还教孩子如何辨别史书的真实性: 我们还带孩子梳理了文本,学习了人物写作的方式: 我们给孩子的阅读作业,与改革后的语文阅读理解题类似,除了梳理文本内容外,主要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的开放式问题。
在课上,我们会和孩子分享一些分析框架和思路,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关键问题,逐步引导孩子自己搭建出作文的框架。这也正是温儒敏教授提出的写作训练方法:重在思维训练。 我们有七名真正懂深度阅读、懂思维能力、更懂如何教育孩子的老师,陪着孩子学习、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