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年的亚洲,整个亚洲都处于大变革的前夜——在波斯和土耳其,相继发生了各种改良主义运动,而在中国,短短的十二年时间里,中国相继发生了义和团、清朝官方主导的预备立宪以及辛亥革命。这些亚洲国家的变革和革命,虽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客观上,确实为各自国家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由于统治者是来自东北亚的少数民族,因此,最初的革命者主张进行双重性质的革命——即民族革命的同时,进行共和革命。所谓民族革命,即驱逐满蒙统治者,恢复汉族独立;所谓共和革命,就是建立共和制度。为此,领导这场革命的孙中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驱逐鞑虏,复我中华。 1911年秋,武昌发生反清的起义,清政府没等镇压完武昌的情况,南方各省又相继发生新军起义,革命势力很快席卷了半个中国,同时,很多地区爆发了排满运动,很多旗人为此受到了迫害和打击。但是,孙中山很快发现了之前所提出的口号有严重的不适用性:因为一来,经过清朝将近三个世纪的统治,除了不怀好意的日本人会认为满族人和汉族人是两个国家的人以外,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认为满族人和汉族人都是中国人,只不过民族不同罢了。 盲目的排满,和自相残杀没有区别,并且,还会引起蒙古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恐慌和反感,对革命不利;二来,如果坚持之前的“驱逐”政策,很可能导致革命后,中国的领土只剩下汉地十八省,满清很可能在沙俄、日本以及蒙古王公的支持下,继续在长城以北维持统治(按:后来的伪满和伪蒙政权就属于此类模式翻版)。 于是,孙中山很快调整了对满蒙贵族的革命政策:一方面,民国政府承诺优待满清皇族,宣统皇帝的生活保障由民国政府负担,宣统皇帝的皇帝尊号也可以继续保留。同时,孙中山还提出了“五族共和”主张:既汉族、满蒙等五个民族,一起成为民国的主人。孙中山的这些政策,得到了满清朝廷的认同,于是,满清隆裕太后宣布接受民国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宣布退位,清朝自此灭亡。 而“五族共和”,一来保证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二来,也停止了汉人对满人的打击报复。可以说,孙中山及时调整了革命政策,对中国当时的革命和后世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法理统一,二来,停止了民族之间的仇杀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