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今天——1622年1月15日,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出生

 泊木沐 2020-01-15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1622 年 1 月 15 出生巴黎一家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他父亲曾花钱购买了“国王侍从”的身份,希望莫里哀能继承父业,或者做律师。 1635 年,父亲把他送进贵族子弟学校克莱蒙中学读书, 1638 年,又把“国王侍从”的身份过到他名下。 1639 年,莫里哀中学毕业后,父亲还为他买到一张奥尔良大学法学硕士的文凭。但是,莫里哀自幼就喜爱戏剧,而不喜欢经商。 1643 年,在他 21 岁时,走出家庭同贝雅尔兄妹等十来个青年组织了“光耀剧团”在巴黎演戏。演出失败,剧团负了债,莫里哀为此而被拘押起来,后来由他父亲作保获释。 1645 年剧团解散,但莫里哀并不因此而灰心,他又与贝雅尔兄妹一起参加另一剧团,离开巴黎,在法国西南一带一直流浪了 12 年。在这期间,他生活在民间,得以熟悉法国社会,了解人民生活,也学习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闹剧和以演技著称的意大利“即兴喜剧”,锻炼成一个出色的戏剧活动家。 1652 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的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 1655 年,在里昂上演了他的诗体喜剧《冒失鬼》。 1656 年,在贝济耶上演他的诗体喜剧《爱情的埋怨》。他的剧作受到观众的欢迎,剧团的声誉也因此而蒸蒸日上,以至名闻巴黎。

莫里哀主要生活在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时期,那是一个“朕即国家”的专制主义时代。虽然当时强调国王意志有对抗教权的一定目的,而且也确使长期陷入宗教战乱的法国得到暂时宁静、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但“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信仰”,致使一切都听命于宫廷。文学艺术也不例外,法兰西学院就是着眼于文化和文艺规范而成立的一个官方机构。1658年10月24日,36岁的莫里哀带领他的剧团流浪外省13年后回归巴黎。他的喜剧一扫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和重量撼动了法国的舞台。莫里哀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赏识,路易十四下令把卢浮宫剧场拨给他的剧团,从此以后他就一直定居巴黎。1659年11月18日,《可笑的女才子》上演,这是他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矛头指向贵族。剧本通过两个贵族青年向一对资产者出身而喜欢模仿巴黎贵族习气的外省女子求婚时的笑话,嘲笑贵族沙龙文体,也讽刺资产阶级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丑态。戏只演了一场就被迫停演。经过疏通,该戏才得重演。莫里哀创作《可笑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法国近卫军司令、元帅德·拉·费雅特公爵和角色对号入座,直接刀扎莫里哀,莫里哀命大逃过一劫,又遭受暗杀。路易十四制止公爵,自愿做了莫里哀儿子的教父,用自己的名字给他命名。

莫里哀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候的法国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这也就决定了莫里哀喜剧的特点。在他的笔下,正面的人物是那些常常被嘲讽的仆人、佃户和工匠,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主等反而是他批判的对象。首先,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教会的传统,他的戏剧具有较强的民主倾向。二是,他成功地塑了一批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伪君子达尔杜弗、吝啬鬼阿巴贡等等都是他笔下创造的有着鲜明性格的人物。三是,他创作的喜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他非常注意从民间闹剧的创作中吸取营养,因而他的戏剧富有民族特色。在十二年的流浪生涯之中,莫里哀接触到了民间生活,学习了闹剧,因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最后,他基本遵守古典主义法则,但他不恪守这个法则,在这个法则的基础上,莫里哀也会有做突破。《丈夫学堂》和《夫人学堂》便是莫里哀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所写的两部喜剧。莫里哀与其他一味追求典雅的戏剧不同,他将日常用语搬上了舞台,更加亲民,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容易戳中人们的笑点。

1659年公演的《可笑的女才子》嘲讽当时贵族矫揉造作的风气,也奠定了莫里哀喜剧家的地位。《太太学堂》的演出更是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对喜剧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讽刺对象是上层资产者和没落贵族,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揭露封建制度、宗教与一切虚假的事物。在艺术手法上,他大胆吸收了很多民间艺术手法,语言自然,把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性格都表现得很透彻,法国人评价他是“无法模仿的莫里哀”。

在莫里哀的诸多作品中,最为人们称道的大概就是讽刺性的理性喜剧《伪君子》。这是莫里哀喜剧中功力最深、影响最大的一部,莫里哀为它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三易其稿;为了争得它的上演权,莫里哀亲自为该戏写了序言,并且三次上书陈情路易十四。就此,有人说《伪君子》的创作和演出是莫里哀与“太阳王”在艺术与政治的“共谋”。路易十四酷爱戏剧,曾亲自写剧本,参与演出芭蕾。他欣赏莫里哀,知晓莫里哀的价值,但是,剧作家只是他运筹帷幄的一颗棋子,去试探教会和贵族、宗教与王权、平衡其间的复杂关系的高招。他庇护莫里哀,也伤害莫里哀。

莫里哀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无病呻吟》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就逝世了,终年51岁。 莫里哀去世后,路易十四曾问布瓦洛,在他在位期间,是谁在文学上给了他最大的光荣。布瓦罗回答:“陛下,是莫里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