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之愿 嘉定二年秋,陆游已经85岁,因韩侂胄被杀,南宋朝廷与金国签订“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失败,陆游满腹忧愤,一病不起。华帅SEO优化平台 风,呼啸而来。即使是江南,也抵挡不了严寒的侵袭,润滑的肌肤业已被北下的寒风吹得粗糙而龟裂,就像这大宋的江山。到处都是一派萧条的景象,没有阳春三月的繁花似锦,一切都笼罩在冬日的压抑里。陆游的病情越发严重,躺在床上,已经不能动了。但他双目依然有神,就像在冬天里期待春天的来临一般。只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也许只是一句安慰,自己恐怕等不到春天了。 一日,陆游隐约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于是把自己儿孙叫到床前:“我一生夙愿,就是希望大宋能够收复失地,一统江山。以前,我支持张浚用兵;后来,我听说韩侂胄出师北伐,欣喜若狂。但都事与愿违。我已经感受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江山一统,不知何年何月?若真有那一天,希望你们能够及时告诉我啊……” 于是,陆游吟出了那篇能泣鬼神的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之心 钱钟书曾经评价陆游说: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爱国”和“爱情”是绕不开的两大主题。如果“爱情”让他刻骨铭心,那“爱国”则使他矢志不渝。 绍兴二十四年,秉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陆游参加了礼部举办的考试,但因为秦桧的缘故,他并没有被录取。 绍兴二十八年,秦桧病逝,陆游才有机会初入仕途。 隆兴元年,宋孝宗任命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事宜,此时,陆游定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想法,建议张浚不要轻率出兵。后与张浚认识,献策北伐。在“隆兴和议”即将签订之时,陆游曾上书东西两府,足以看出他的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乾道七年,陆游被王炎招入幕府,作《平戎策》,献策北伐。同年十月,幕府解散,北伐计划就此落幕。 开禧二年,韩侂胄请求宋宁宗下诏北伐,陆游听说后,欣喜若狂。后来韩侂胄被杀,北伐失败。 陆游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燃烧着爱国的热情,那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从未熄灭。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直抒胸臆的无奈。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满怀忧伤的悲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梦里难忘的忧思。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大声疾呼的诘问。 太多的期盼,留下的是太多的失望。 太多的感情,却无处安放。 可以,即便如此,陆游仍旧像那一朵凌寒怒放的梅花,“一树梅花一放翁”,是孤傲,也是坚持。 陆游之诗 周恩来说: 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陆游不愧是一位爱国诗人,即使在生命将要逝去的时候,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国家命运。 “死去元知万事空” 死亡,对陆游来说,本没有什么。一个“元”字,足见他死无所畏的达观。他也知道,人死之后,一切都会消散。既然万事皆空,那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一个“但”字,转得有力。即使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但依旧还会有所牵挂,有所悲痛。人之将死,万事都不再畏惧,心里却还有所悲痛,可见此种悲痛的深厚。“悲”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不见九州同”,这要不是已经将家国命运融入了血液,又怎么会有如此感叹呢? “王师北定中原日” 诗人内心虽然无比沉痛,却并非失去了全部的希望。在他心里,即使面对死亡,仍燃起了希望。于悲痛中重拾希望,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呢?这一转,转得有力。从生前忽然转到死后,从沉痛忽然转到希望,从哀伤忽然转到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句已然转得激奋,最后一句又一转,更加亢奋。陆游始终坚信,即使自己看不到大宋能够收复失地,能够一统江山,自己的子孙也一定能看到国家的统一。只是,希望虽然强烈,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林景熙写的《书陆放翁诗卷后》,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江山是统一了,只是,统一江山的不是南宋朝廷,而是胡虏。 希望总是与失望伴随,才让希望那么难得。最大的勇气,是明知道没有可能,仍义无反顾,迈出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