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通桥--消失的记忆

 十月yxy 2020-01-15

桥沟镇老龙坝的“道士观”是一个地势险要,风景绝佳的地方,站在老龙山上远眺,幽静的沫溪河在这里汇入浩荡东去的岷江,由于“道士观”山体伸向江心,使宽阔的江面在这里陡然变窄,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回水漩窝。当地人讲:夏季遇到山水暴发,洪水撞击坚硬的岩壁,都会发出巨大的声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川南森工局正值大量伐木的时期,沿江漂流的元木并大量汇聚在这里,阻断三分之二的江面。为了及时疏通河道,大渡河水运局派多人长期住守这里。

   解放前,只要提起“道士观”人们就会谈虎色变,那是一个充满着险恶意味的地名。过去,物资运输全靠水运,来往的船只进入这段河道都会全神贯注,倍加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船毁人亡。于是为人消灾解难的道士和普渡众生的和尚分别在东西两岸的悬崖上建起了道士观和燃灯寺。于是来往的客商、船工一般都会到此烧香拜佛,祈求上苍保佑平安。

解放以后,道士观被政府用来改作粮食仓库,燃灯寺则成为村民的居家之所。破“四旧”时,很多设施被毁,尤其是文革期间,寺中的菩萨及塑像被砸烂,观中的神坛被推倒,就连守门的石狮子也统统推下了岷江之中。废弃后的道士观,任凭风雨洗礼。如今,从部分山墙还能看出往日风采,木质结构部分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这是一百年前威尔逊拍摄的“道士观”,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建筑高大宏伟,周围树木参天。

陕西会馆

据载,清代初年陕西商人携资入川,在四川经营贸易和金融积蓄资金,到雍乾年间利用清政府在四川实行“计口授盐”的政策机遇,开始投资四川的井盐业,并逐渐垄断了四川的盐业市场。五通桥有一条很有纪念意义的街道--花盐街,花盐街上住的多是陕西人,因为知道盐巴可以赚钱,他们来了,挣钱后,他们建成了高大庄重的“陕西会馆”,用以“迎神祈、襄义举、叙乡情”。

座落于五通桥花盐街的“陕西会馆”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会馆建立以来,一直从事与“盐”相关的事务:会馆的侧面曾是巨大的盐仓,盐税局的税警团、盐警科、盐务缉私队都设在这里。抗战内迁的国家级机关--盐务总局也有部分机构在这里办公,解放后这里改为盐业分公司的办公地点,权属盐业公司,再后来成为了职工宿舍……

由于年久失修,“会馆”日渐衰败,直至变成危房。2012年盐业公司决定将其拆除,随之消失的更是那段因盐而兴的历史。

四望关浮桥

   史料记载,五通桥四望关浮桥始建于1957年,这个用小船作为水上浮体的木质浮桥建成后,把五通桥隔茫溪河相望的四望关和竹根镇两地紧紧连接起来,方便了两岸老百姓。
   每年的6月-8月,洪汛期间政府就把浮桥从中间拆开,分靠两岸。然后在另一条河--涌斯江上,临时搭建一座便桥。到后来,浮桥成了五通桥的一个地方性标志、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加上两江两岸上百棵老黄桷树,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五通桥就以“小西湖”的美称而享誉全国。
1998年夏,一场特大洪水冲走了年久失修的四望关浮桥,许多当地人痛心疾首。为了解决过往交通,政府建起了钢筋水泥的四望关大桥。浮桥从此成了人们的记忆。

十年后,为了再现当年情景,人们争先恐后为重建四望关浮桥捐资,政府把“恢复四望关浮桥”列入2008年为民办实事之一。浮桥从四望关关口横跨茫溪河,延伸至对岸的江声码头,全长200米、宽4米,全部使用木质材料,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至此,人们又重新找回了那段历史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