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古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有昨天,有生身不息的历史脉搏。 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进程中,儒、道、释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而道学又与炎黄文明相始终,老子的职业本身便是2500年前的中国君王师,孔子被后代帝王奉为“至圣先师”,两位思想巨匠影响中国2500年的思想文化进程。 老子和孔子思想在国内外的境遇就中国社会而言,作为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上建立起的学说,儒家的思想学说显然比道家更重要,中国文化传统的主线,始终不离祖先崇拜、血缘关系、家庭伦理等儒家思想,并与时俱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主导进程中。可以说,中国人的主体思想来源于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 但如果我们跳出中国文化固有的生态圈,从世界范围来审视中国文化时,我们会发现,这两位思想巨匠在国人和西方世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最有代表性,他在《哲学史讲演录》里将老子与孔子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他做了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老子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占据中国意识形态两千多年的孔子和儒学学说,竟然在西方世界如同家长里短。而老子及其道家文化却被奉为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更是把老子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他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 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2016年底,《道德经》销量超过了《圣经》,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道德经》的外文译本超过500种,研究老子的专著高达700余种。 这样的对比,似乎是对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的颠覆,但是打开网页,我们会发现,不仅是西方,即便在国内,反对这种评价的声音似乎也是很微弱的。 西方人为何崇信道家思想克拉克的总结 人类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追求身心灵的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向往自由人生、渴望释放个性等等。在这方面,中国人相对含蓄而保守,西方人则表现得更为强烈。 英国著名哲学家克拉克在《中国道家思想在西方》中,对西方之所以推崇道家思想的原因进行了概括: 高度发达的文明,带来的负面问题愈发凸显。老子是自然主义无为大师,他反对文明的异化,其为而不争、去伪存真、万物平等、抱朴守拙等等思想,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 同时,在文明社会,人们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人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更加渴望享受自由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老子》正好能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 克拉克的总结虽不不能代表西哲的全部,至少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思想流派。我们由此也能看出,孔子思想没能畅行西方世界的原因所在。在西方世界里,孔子的仁爱思想几乎与基督的爱如出一辙,基督思想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再读孔子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孔子及其儒学,热度受到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老子在人类和“上帝”之外,发现并建立了一套玄深幽远,无形无相的“道”论体系,它具有高于天地万物包括帝王、神祗的崇高性和唯一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给人打开了多视角、多层级审视自然万物的窗口,让人们跳出封闭,站在更广阔、更高层的维度来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自身,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心灵需求。 海德格尔夫妇 海德格尔的晚年悟道。 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起,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万物变化背后的那个东西。到了海德格尔时代,西方对“存在”的研究出现了偏差,他们把万物的“存在”,割裂成了的独立图象,忽略了图像背后那个发挥根本作用的东西。即把“存在物”与“存在”本身给割裂了,这个“存在物”与“存在”,就是道家所说的“道之为体,德之为用”,道与德被生硬地分开了,道找不到附着物,德也找不到母体。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直到晚年,才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与2600年前老子的思想竟然不谋而合,这让他感到无比震惊! 他发现,《道德经》不仅是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实战实操指南,既是帝王之学,也是平民之学。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归宿,是循环往复的整体,它是永恒的,是独立不改的,是超越的。海德格尔惊喜地发现,道的内涵,跟西方哲学核心“存在本身”高度契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自此海德格尔随手一本《道德经》,随后提出了自己的“道论“:存在本身”就是老子的“道”,就是那个“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的道,也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25章)”的道,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的道,而老子所说的“道”,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而上学”是那样的高度契合: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在老子的宇宙观里,“道”无始无终,是“恒道” “道生万物”,这万物恒变不居,“反者道之动”,它总是处于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状态中,他可能增强、也可能渐弱;可能存在,也可能消失;它可能以此种方式存在,也可能变换彼种方式存在……无论这些万物的存在与否,或者以什么方式存在,都不影响“道”的永恒。 老子的西方粉丝群像人类的智慧是相通的,世界文明是相融的。文明的流动就像雨露阳光一样惠施万物。不仅上述海德格尔,从启蒙运动学家康德、哲学大师黑格尔,到美国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卡普拉,从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到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哲学大师尼采……不胜枚举。其间有哲学家,也有 企业家,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也有人文领域的领袖,有总统总理,更有千千万万的民间爱好者…… 法国大传教士马若瑟1698年,也就是清朝康熙37年,来到过中国。这位传教士更是语不惊人誓不休,他说:上帝耶和华的名字来自《道德经》。根据是,《道德经》14章即“赞玄”章中对“道体”的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y)、听之不闻名曰希(hs)、搏之不得名曰微(we)。所以,他认为:“yhwe即是“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华名字。不用多举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老子喜爱程度。中西文化虽然各具特色,思维方法各有不同,但对真理的追求却是一致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也是相通的。 大哉,老子 !盛哉,老子! |
|